文章
滿清十二大「鐵帽子王」的始封王都是誰?又是什麼情況下受封的?
2022/10/13

ADVERTISEMENT

在清宮劇或清朝文學作品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鐵帽子王」這樣的稱呼,那麼什麼是鐵帽子王呢?所謂「鐵帽子王」,實際上就是指獲賜世襲罔替資格的王爵。

清朝雖然也有世襲爵位,但卻實行「降襲制度」,即只有一個兒子可以通過降一等的方式繼承爵位。例如親王去世之后,雖有一個兒子能夠承襲爵位,但只能降一等繼承郡王爵位。不過,有一種爵位比較特殊,他們可以由一個兒子不降級進行爵位繼承,這便是「鐵帽子王」。

縱觀清朝296年,也僅有十二位王爺得以獲此殊榮,那麼這十二位「鐵帽子王」都是誰,傳承情況又是如何呢?

清初因戰功獲封:八位

清初雖然已有王爵,但并無「鐵帽子王」之說,清初王爵尚且較為混亂,時常有罷免、降封、改號現象。

ADVERTISEMENT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才將諸王王號予以固定,并對偶爾因錯降封的王爵予以恢復,又從諸王中挑選出八位賜予世襲罔替資格,并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這才有了「鐵帽子王」一說。

1.和碩禮親王

始封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嫡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的代善。代善少年時便跟隨努爾哈赤東征西討、屢立戰功,獲封「古英巴圖魯」,領滿洲正紅、鑲紅兩旗。當努爾哈赤于天命元年(1616年)稱汗建立政權后,代善便獲封和碩貝勒,開始參與國政,名列「四大貝勒」之首。

努爾哈赤去世后,代善又擁立皇太極即位,當皇太極于崇德元年(1636年)稱帝之后,代善獲封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不過,代善由于年長位尊,長期受到皇太極打壓,甚至屢遭訓斥。

ADVERTISEMENT

皇太極去世后,代善又擁立其第九子福臨即位,后于順治六年(1649年)去世。

和碩禮親王一系從崇德元年(1636年)一直傳承到了清朝遜位后三年(1914年),先后歷十代十五王,其中順治年間曾改封巽親王,康熙年間改封康親王,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恢復禮親王爵位。

2.和碩鄭親王

始封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舒爾哈齊第六子濟爾哈朗,也是鐵帽子王中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濟爾哈朗自幼由努爾哈赤撫養長大,初封和碩貝勒,領鑲藍旗,曾參與征討蒙古、朝鮮等戰,皇太極即位后又隨其東征西討。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稱帝后,濟爾哈朗晉封和碩鄭親王。

皇太極去世后,在豪格與皇太極爭奪繼承權時,正是濟爾哈朗出面提出迎立福臨,之后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后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病逝。

ADVERTISEMENT

鄭親王算是鐵帽子王中比較特殊的一支,雖然沒有明確為「世襲罔替」,但是此后傳襲九代,一直沒有降爵,也相當于世襲王爵。從崇德元年(1636年)到光緒八年,歷十代十七位親王,其中八位鄭親王、九位簡親王,而且有五位都曾被奪爵。

3.和碩睿親王

始封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其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獲封貝勒,后于天聰年間跟隨皇太極出征,因軍功獲賜「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皇太極死后,多爾袞曾意圖謀奪皇位,后迫于形勢扶立順治帝福臨,與濟爾哈朗同為攝政王。

順治元年(1644年),趁中原內亂,多爾袞率清兵入關,先后獲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死于塞北狩獵途中,次年被順治帝剝奪封號。

ADVERTISEMENT

睿親王一系也算比較特殊,因為襲爵的都不是多爾袞后裔。多爾袞死后無子,于是以同母弟多鐸第五子多爾博為嗣子,承襲爵位,但在順治八年(1651年)的清算中被革爵,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多爾博的五世孫淳穎才被恢復睿親王爵位,被賜予世襲罔替資格,并追封其父祖五代為親王,后又傳八代。

4.和碩豫親王

始封王是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爾袞的同母弟多鐸,其于天命五年(1620年)獲封和碩額真,旋即又晉封貝勒,統正白旗(后與多爾袞對調成為鑲白旗)。后長期跟隨皇太極征戰,因征討多羅特部有功被賜號「額爾克楚呼爾」,皇太極稱帝后獲封和碩豫親王。

此后,多鐸參與了入關和平定南明的戰爭,最終于順治六年(1649年)去世。

ADVERTISEMENT

多鐸去世后,其子多尼襲爵,順治九年(1652年)受多爾袞牽連被降封郡王,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恢復親王爵位,并獲世襲罔替資格。多鐸一系共傳九代十四位王爺,其中豫親王九位、信郡王五位。

5.和碩肅親王

始封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豪格少年時起便跟隨皇太極征討蒙古,因戰功被努爾哈赤封為貝勒。皇太極即位后,豪格又參與了寧錦之戰等多次戰役,不僅與明朝交戰,而且還曾出征朝鮮和蒙古。皇太極稱帝后,豪格晉封和碩肅親王,并兼管戶部事務。

皇太極去世后,豪格曾與多爾袞爭奪皇位,順治元年(1644年)因言語中傷多爾袞而被削爵,后因隨軍入關又于同年恢復爵位,之后長期在外領軍作戰。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班師回京不久便被革爵下獄,同年四月死于獄中。

ADVERTISEMENT

順治親政后,為其平反恢復爵位。

豪格死后,其子富綬襲親王爵,改封顯親王,顯親王爵位傳四代,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復肅親王爵位。肅親王一系共傳十代十二位王爺,其中肅親王八位、顯親王四位。

6.和碩莊親王

始封王是皇太極第五子碩塞,十四歲時皇太極去世,后隨順治入關進入北京,被封為承澤郡王。之后,碩塞跟隨多鐸先后率兵清剿李自成余部和攻打南明政權,并率軍清剿各地叛軍土寇,因功被多爾袞于順治六年(1649年)升為親王,但次年便因豪格事件牽連又被降回郡王。

順治親政后,念其戰功和出身,又將其晉封為和碩承澤親王,并頗受重用。順治十一年(1655年)十二月,碩塞病逝。

碩塞去世后,其長子博果鐸襲爵,改號莊親王。

ADVERTISEMENT

不過,由于博果鐸無子,當其于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去世后,雍正帝在碩塞仍有后人的情況下,卻讓康熙帝十六子允祿繼嗣為后,承襲了莊親王爵位。莊親王一系共傳八世十一王,不過除了前兩任親王為碩塞一脈外,其余親王皆為允祿之后。

7.多羅克勤郡王

始封王是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岳托。岳托自幼喪母,父親代善與繼母又苛責自己,于是努爾哈赤將其交由孟古哲哲與皇太極一起撫養,并與父親代善分家,后跟隨祖父努爾哈赤攻沈遼、征蒙古,因功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一月獲封台吉、貝勒。

努爾哈赤去世后,與父親同管兩紅旗的岳托,曾力勸父親迎立皇太極。皇太極稱帝后,岳托獲封和碩成親王,主管兵部。后因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皇太極兩次免其死罪。

ADVERTISEMENT

崇德四年(1639年)正月因天花病逝,被皇太極追封為克勤郡王。

岳托死后,其子羅洛渾襲爵,改號衍僖郡王;羅洛渾去世后,長子羅科鐸襲爵,后改號多羅平郡王,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重新改回克勤郡王。克勤郡王一系共傳十三代十七人,其中克勤郡王十人、衍僖郡王一人、平郡王六人。

8.多羅順承郡王

始封王是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和碩穎親王薩哈璘之子勒克德渾。少年時父親去世,與兄長阿達禮相依為命,皇太極去世時,其兄阿達禮因支持多爾袞被祖父代善處死,勒克德渾亦被宗室除名。順治元年(1644年),攝政王多爾袞念及此事,不僅恢復勒克德渾宗室身份,而且冊封為多羅貝勒。

之后,勒克德渾參加了平定天下的戰爭,期間屢立戰功,后因功于順治五年(1648年)九月晉封順承郡王,后于順治九年(1652年)三月去世。

ADVERTISEMENT

相較于前面幾脈,順承郡王一系倒是沒有出現什麼大的變故,先后傳10世15王。

清中后期立功恩封:四位

除了以上八位在清初因戰功獲封「鐵帽子王」者之外,在清朝中后期,亦有四位王爺獲得了世襲罔替資格。不過,與清初那些立下戰功的王爺相比,這四位王爺多是因與皇帝關系較為親近或在政治斗爭中立功而受封。

1.和碩怡親王

始封王為康熙十三子胤祥。從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事件開始,胤祥便是四哥胤禛(即雍正帝)的鐵桿盟友,因而在雍正即位之后,便被任命為了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并被晉封為和碩怡親王。

雖然胤祥僅僅輔佐了雍正八年便英年早逝,但鑒于其對雍正朝的巨大貢獻,雍正帝在其死后,便下諭令「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

ADVERTISEMENT

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怡親王于是獲得世襲罔替資格。

怡親王一脈共傳八代九位,期間在「辛酉政變」中怡親王載垣被賜死,親王爵位被廢,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才被恢復。

2.和碩恭親王

始封王是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奕䜣。奕䜣早年深受道光帝寵愛,咸豐帝即位后遵遺詔封其為恭親王。咸豐初年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后因兄弟失和而逐漸淡出朝廷。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時,咸豐帝逃往承德,奕䜣則以全權欽差大臣留守北京,負責與英法談判。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去世,兩宮太后聯手奕䜣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政權,后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奕䜣則被任命為議政王,后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此后長期處于權力中心,直到「甲申易樞」

ADVERTISEMENT

中被罷黜。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奕䜣去世。

整個清朝,恭親王共傳三代兩王,奕䜣去世之后,由其孫溥偉承襲爵位。溥偉后來投靠日本,直到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去世。溥偉去世后,其第七子毓嶦承襲王位,不過只是偽滿洲國的親王,已經算不上正統了。

3.和碩醇親王

始封王是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異母弟奕譞,道光三十年(1850年)時獲封醇郡王。咸豐帝去世后,因聯手兩宮太后和奕䜣參與「辛酉政變」,再加上其大福晉是慈禧胞妹,因此慈禧掌權后頗受重用。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封親王銜,后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進封醇親王。

同治帝死后無子,在慈禧的操作下,奕譞之子載湉得以即位,是為光緒帝,醇親王也因此得以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

ADVERTISEMENT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醇親王奕譞去世。

醇親王共傳兩代,奕譞去世后,其第五子載灃襲爵。這個載灃不是別人,正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的生父,因此溥儀即位后,載灃曾于宣統年間攝政。

4.和碩慶親王。

始封王是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嫡孫奕劻,也是清朝最后一位獲賜世襲罔替資格的親王。奕劻初封輔國將軍,后晉封貝子、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加郡王銜,任御前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進封慶郡王。光緒二十年(1894年)晉爵親王,后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加恩世襲罔替,成為鐵帽子王。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奕劻受命與李鴻章于次年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任首席軍機大臣,仍總理外務部。宣統三年(1911年),清廷裁撤軍機處,改設內閣,奕劻任內閣總理大臣。清朝滅亡后,奕劻遷居天津,后于民國六年(1917年)病逝。

慶親王也是十二位鐵帽子王之中,唯一一個僅傳了一代的王爵。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