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清太宗皇太極:最悲催的開國皇帝,本可稱高祖,卻只能是太宗廟號
2022/04/08

ADVERTISEMENT

公元1643年8月,清太宗皇太極猝死于盛京,經過一番權力斗爭,由年僅6歲的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睿親王多爾袞為攝政王。到了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以身殉國,明朝滅亡,多爾袞抓住機會,趁機降服吳三桂,由此入關,并且是遷都北京,開始大一統中國,使得清朝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

順治帝福臨雖然并非創業一代,前面還有祖父清太祖努爾哈赤和父親清太宗皇太極兩代人,按理說只能稱宗,但身為清朝成為全國性政權以后的第一位皇帝,因此廟號為世祖,是稱祖而非稱宗。

在中國古代世祖廟號含金量還是很高的,也就是僅次于太祖和高祖。

世祖廟號一般是用于斷代史開創者。諸如漢光武帝劉秀,在王莽篡漢15年以后再興漢家,建立東漢。

ADVERTISEMENT

或者是用于雖然不是王朝最初的開創者,卻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將王朝帶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諸如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順治帝福臨,都是在位時期,將所在王朝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

以此來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世祖和高祖還是很相近的。雖然開國皇帝不是太祖就是高祖,但就實際來看,太祖含金量最高,高祖次之。

一般白手起家,其先輩和家族并沒有起到關鍵作用,靠自己打下偌大天下,諸如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廟號為太祖。

而靠著先輩和家族勢力,有著較高的起點,諸如隋高祖楊堅篡周建隋之前,就是隋國公、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之時,就是唐國公,所以他們的廟號是高祖,至于太祖廟號都是追封給有大功勞的先人。

ADVERTISEMENT

可以說世祖身為守成之君,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做出了一番大事業,使得王朝進入全新的時期,即使是斷代史開創者,像漢光武帝劉秀,雖然起點很低,但是有著漢室之后的身份,還有借著光復漢家這個旗號,可是省卻了很多麻煩,加快了成就大業的速度,這點性質和高祖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高祖只是起點高,并沒有這種大的優勢,王朝還沒有建立,自己才開始建立了王朝,這點來看,比世祖還是要高一點。

言歸正傳,清朝前四代君主,一代努爾哈赤是太祖廟號,三代順治帝福臨是世祖廟號,四代康熙帝是圣祖廟號,就二代皇太極夾在中間最尷尬,是太宗廟號,并沒有稱祖。

要說皇太極其實也挺倒霉的,身為一代雄主,雖然今天說起皇太極,都會下意識認為這是清朝的第二代皇帝,其實要認真來說,他才是清朝的開國皇帝。

ADVERTISEMENT

在努爾哈赤時代,雖然建立了后金政權,但對內,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并非中央集權式,更多像是一個汗國,是提倡八家分權,對外也沒有統一關外,雖然面對明朝在軍事上屢屢獲勝,但并不具備蛇吞象的實力。

直到皇太極繼位,才有根本性改變,對內是加強中央集權,并且仿明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政權不再像是統治分散的汗國。對外是征服李氏朝鮮和漠南蒙古,并且徹底統一關外。

還在1636年正式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元崇德,為清朝打下了入關基礎,可以說沒有皇太極前后在位17年的一系列大刀闊斧作為,清朝就沒有蛇吞象的實力,即使明朝滅亡,也是無力奪取天下。

在對明朝方面,清太宗皇太極也是目光長遠,早已制定好應對明朝的策略。像崇禎二年,皇太極就率領軍隊,繞開明軍主力,取道蒙古,一路直接打到北京城下,雖然最終失敗,但也意味著清軍可以采取突襲斬首行動,可以直下攻破北京,雖然可能性不大,但也有一定可行性。

ADVERTISEMENT

但皇太極也許是考慮到即使可以突襲拿下北京,但并不能消滅明軍主力,還容易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所以皇太極制定了砍大樹策略,說道「取燕京如伐大樹,須先從兩旁斫削,則大樹自撲」。

意思是取北京如同砍大樹,不必先取北京這個大樹主干,應該先一步步先削弱明朝國力,以此壯大自身實力,那麼拿下北京這個明帝國的心臟,也是指日可待,甚至是最后不用自己動手,對方便滅亡了。

再之后清軍再繞道入關,目標就不是北京了,而是在其他地方掠奪各種資源,此消彼長之下,明朝疲于應付,是越來越衰弱,大清政權則是更加強大。

清軍入關以后,統治集團內部曾產生分歧,有人認為在北京掠奪一番,再留下若干兵力鎮守,主力依舊退回關外;還有更多人是舉棋不定,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并沒有一統天下的想法。

ADVERTISEMENT

在這種情況下,攝政王多爾袞并不想退回關外,于是以皇太極曾經說過的「若得北京,當即徒都,以圖進取」為由,不同意就此止步,更不同意退回關外不思進取,而是要遷都北京,以圖謀更大的成就。

這說明皇太極在世之時,在局勢不明朗的時候,就已經推測過之后形勢,并且態度是入關遷都,不說圖謀天下,但野心還是很大,是所圖甚大,并非不思進取,固守一畝三分地之人。

如果皇太極活到明朝滅亡以后,肯定是會帶領清軍入關,并且遷都北京,不會比攝政王多爾袞差,甚至可能更好一些。但皇太極卻猝死在明朝滅亡前夕,錯過了入關的不世之功,沒有帶領清朝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因此沒能稱祖。

如果皇太極可以多活一年時間,帶領清軍入關的話,那麼肯定可以稱祖,有可能是順治帝的世祖廟號,更有可能是高祖廟號。

ADVERTISEMENT

因為努爾哈赤再怎麼說也是清朝的奠基者,太祖廟號已經給了努爾哈赤,而皇太極身為清朝的開國皇帝,再帶領清軍入關,使清朝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稱高祖還是沒問題的。

至于世祖,一般是王朝二代之后的守成之君中,將王朝帶入一個全新天地之時,比如這個王朝已經經營幾代,出現一任雄才大略的君主,使其從割據政權成為全國性政權,那麼稱之為世祖,皇太極身為開國皇帝,即使算上努爾哈赤,也是二代皇帝,稱世祖的確不妥。

不過可惜的是,往后來看,皇太極猝死于入關前夕,錯過帶領清軍入關的不世之功。往前看,皇太極雖然是清朝的開國皇帝,但清朝在關外時期屬于割據政權,并不具有合法和唯一性,清朝入關以后,甚至在皇太極時期,就一直不斷抬高關外的割據時期地位,尤其是抬高努爾哈赤地位。

皇太極是為努爾哈赤上太祖廟號,不過上的主謚號為「武」字,雖也是一等謚號,但并非是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所享有最頂級主謚號「高」字,畢竟努爾哈赤的確沒這麼大功績。

ADVERTISEMENT

到了順治帝駕崩,康熙初年,四大輔政大臣主政時期,討論順治帝謚號之時,吏部尚書孫廷銓提議「大行皇帝龍興中土,混一六合,功業同于開創,宜謚為高皇帝」。畢竟順治帝在位時期,清朝的確是成為全國性政權,順治帝身為清朝成為大一統政權以后第一位皇帝,主謚號為「高」也說得過去,當時也有不少大臣附和同意。

但是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鰲拜卻堅決反對,在他一再堅持之下,決定將順治帝謚號定為「章」。之后更是將皇太極為努爾哈赤所定的「武」字謚號,改為開國皇帝中最頂級的「高」字謚號,于是努爾哈赤從「太祖武皇帝」成為「太祖高皇帝」,地位大大抬高,清朝在關外割據時期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鰲拜這個人并非一介莽夫,他還是有著很高的政治智慧,并非有勇無謀,也是一個政治高手,只不過是遇到了康熙帝,不然還不知又要搞出什麼大動作。

ADVERTISEMENT

在這種情況下,清太宗皇太極雖然是清朝開國皇帝,按照他的功績,即使沒有完成關鍵性的入關,努爾哈赤稱太祖,他稱高祖,也不過分。但為了抬高努爾哈赤的地位,皇太極只能是二代皇帝的定位,因此廟號是太宗。對比父親、兒子、孫子都是稱祖,屬實有點尷尬,不過還好的是太宗廟號,在宗字廟號之中為最,也算符合皇太極的身份。

至于到了今天,為了敘述和行文方便,都采取廣泛的說法,一般都說是清朝十二帝,努爾哈赤是開國皇帝,皇太極這個真正的開國皇帝反而存在感并不高。其實要嚴格以「朝」的劃分范圍說起,清朝在明朝滅亡,遷都北京以后,才能稱之為朝,要以清世祖順治帝算起,是九世十帝。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