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諸葛亮這輩子最不該殺的3員大將,若留一人,蜀漢便可能一統天下
2022/05/18

ADVERTISEMENT

三國末期,蜀國出現了人才斷流的問題,大量武將、文臣,老的老、死的死,新生代的人才幾乎沒有。這也導致了蜀國后期出現: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尷尬局面。然而這個尷尬局面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與諸葛亮有著莫大的關系。

諸葛亮作為蜀國第一權臣,其權力之大比肩劉禪,蜀國大小事務皆出自諸葛亮之手,同時包括人才的任用。此時的蜀國不得不說人才還是很多的,例如劉封、魏延、馬謖,但可惜的是, 諸葛亮最終殺了他們。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殺了這三人?如果能留下他們,蜀漢末期的命運又會如何?

英氣帥才-劉封

蜀國之中有一位年少有為的帥才,那就是劉備的義子劉封。劉封這個人在歷史上的記錄非常少,并且在《三國演義》中也很少看到他的身影。

ADVERTISEMENT

不過在歷史上,劉封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并且一度讓人認為劉封是蜀國新生代的主要帥才。

劉封的生平不詳,他是在赤壁之戰后以劉備的義子出現在大家的視野當中。此人英武不凡,并且武力值很高,自赤壁之戰過后,一直都在跟隨劉備的腳步,攻四川、取漢中,隨后與孟達駐守漢中。可以說劉封在蜀軍立下過汗馬功勞,威望是很高的。

再加上劉封本就是劉備的義子,有了親情的關系,劉封本來可以在蜀國大放異彩,但可惜的是,諸葛亮將他推上了鬼門關。荊州之戰時,關羽由于剛愎自負丟失荊州,此時關羽只有退回蜀地這一條路可走。

但可惜的是,關羽傲慢的性格不僅讓對手惱火,自己人也看不慣他的性格。當時距離關羽最近的援軍正是劉封、孟達。關羽像劉封求援,本以為會有援軍到來,可是劉封誤信孟達讒言,堅決不救援關羽,最終導致關羽敗走麥城兵敗被殺。

ADVERTISEMENT

劉備得知此事后大怒,本想要遷罪劉封、孟達二人。孟達知道自己創下了彌天大禍,選擇背叛劉備,投降曹操。劉封由于是劉備義子,再加上這件事雖有過錯,但也并不是他一人所為,選擇回到蜀地,像劉備請罪。

劉備得知前因后果后更加生氣,大罵劉封不作為,認為他就是根木頭,沒有思想。劉備雖然罵的過火,但是劉封確實忠于蜀漢,本來也就是想罵罵就算了。可是諸葛亮卻對劉備說:「主公,封剛猛,易世之后恐怕難以制御!」這句話算是徹底給劉封推上了鬼門關。

劉備聽到諸葛亮這句話后,立刻覺得自己確實罵的過火了,就算是親父子還會有間隙,更何況劉封是義子。再加上劉封此次兵敗也有責任,并且自己的身體也并不是很好,未來劉禪能否壓制劉封是一個未知數。

ADVERTISEMENT

所以,劉備干脆就坡下驢,一不做二不休賜給了劉封一瓶毒藥。劉封拿到毒藥后悔恨萬分,大喊如果知道是此結局,就應當聽從孟達的話,投降曹魏。隨后劉封將毒藥一飲而盡,暴斃身亡。

劉封之死雖然與自身有著很大的關系,但是從蜀國未來考慮,年輕一輩的將領中幾乎沒有能和劉封相抗衡的人才。 劉備、諸葛亮如果在關羽之事后對劉封加以引導、利用,劉封絕對是蜀國最尖利的一把快刀。不過劉備最終還是選擇相信諸葛亮,最終造成了劉封的死亡。

紙上談兵-馬謖

劉封之死如果是諸葛亮不懂得訓導人才的縮影,那麼馬謖之死就算的上是諸葛亮最大的敗筆。劉備雖然多次像諸葛亮說馬謖此人難當大用,事實上馬謖還是很有才華的一個人。否則 七擒孟獲時,馬謖也不會建議諸葛亮攻心為上,最終讓孟獲徹底臣服蜀國。

ADVERTISEMENT

另外, 馬謖可以算得上是諸葛亮第一代弟子了,諸葛亮對馬謖的期望是很高的。所以,諸葛亮經常找馬謖探討蜀國政務、軍務,提高馬謖的見識。但是無論積累了多少的知識,馬謖的實戰經驗非常差,這也是導致他死亡最重要的原因。

馬謖最關鍵的一仗就是街亭之戰了,街亭之戰事關諸葛亮北伐大業的生死之戰。本來馬謖就不應該是以主將的方式參與到街亭之戰。諸葛亮在接到馬謖請戰后,雖然也很擔心馬謖難堪大用,于是派王平作為馬謖副將。但是諸葛亮對馬謖的使用還是操之過急了,忽略了他缺乏實戰經驗的問題。

ADVERTISEMENT

街亭一戰,馬謖全軍上山,只留下了王平一支小隊在山下駐守。從地理優勢上來看,馬謖上山并非是沒有效果的,但是正是因為缺乏了實戰經驗,馬謖沒有考慮到一旦魏軍切斷水源糧援,山上的幾萬大軍應當如何生存。

張郃畢竟不是泛泛之輩,街亭看到馬謖如此部署很快抓住了戰機,對馬謖兵團展開了圍而不打之勢,切斷山上水源糧援。馬謖成為了一支孤軍,如果不是王平在山下的小隊拼死救援,馬謖就被張郃活活困死在山上。

街亭之戰結束后,諸葛亮被張郃截斷了糧道,幾十萬大軍在前線沒有糧草補給只能被迫撤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這樣草草失敗,這也讓諸葛亮錯失了最佳攻取魏國的時機。 隨后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將蜀國一位重要人才殺害。

當然,諸葛亮斬殺馬謖的本意本是沒錯的,畢竟馬謖在軍事決策上出現如大的失誤,殺他根本沒什麼問題。

ADVERTISEMENT

但是馬謖之死也算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了,要知道馬謖本就沒有實戰經驗,這一點諸葛亮是非常清楚的。

街亭之戰馬謖的對手張郃可是身經百戰的猛將,非常善于算計。諸葛亮同意馬謖守街亭有些過于草率,如果諸葛亮將馬謖留在身邊,當好一個參謀的職位,馬謖可以在諸葛亮身邊獲取實戰經驗,未來絕對是蜀國非常強悍的參謀人選。

諸葛亮沒有給到馬謖這個成長的機會,街亭斬馬謖,讓蜀國錯失一位好參謀。

猜忌蜀將-魏延

第三位諸葛亮不該殺的人物就是魏延了。魏延的一生也是非常曲折的,他與黃忠都是長沙之戰的降將,唯一不同的是,黃忠寧死不降,最終被劉皇叔的真心打動才選擇降伏。魏延則完全不同,魏延是斬殺太守主動投降,這就讓劉備非常猜忌他,認為他有反骨。

ADVERTISEMENT

不過猜忌歸猜忌,魏延這個人確實有能力,再加上諸葛亮、劉備都能壓得住他,也就沒有選擇殺了他。不過諸葛亮再死之后非常擔心蜀國無人能壓制住魏延,就交代馬岱如果魏延有反意,就斬殺他。

《三國演義》中,魏延確實是反了,隨后被馬岱斬首,但實際上魏延并沒有反。主要原因是,魏延當時并沒有反的理由在,諸葛亮死后,他已經不受諸葛亮壓制,蜀國也幾乎沒有比他要厲害的猛將,他的未來一定是受到劉禪的重用。

所以,他根本沒必要去反,不過魏延為了一是泄憤,在蜀國撤退過程中斬斷棧道并且殺了楊儀。

ADVERTISEMENT

但實際上如果劉禪真的細加考慮,就能明白魏延并非是要反。但可惜的是,劉禪沒有細加思考,直接讓馬岱斬了魏延。隨后劉禪不僅沒有認識到錯誤,更是殺了魏延三族。

魏延之死一方面是因為長沙之戰中魏延確實做了反主之事。這件事在諸葛亮心中一直是個疙瘩。長沙之戰結束后,諸葛亮就曾嚇唬過魏延,聲稱如果他有反意就會立刻被誅殺。魏延對諸葛亮這句話也是心有余悸,一直以來魏延都是兢兢業業匡扶大汗天下。六次北伐,魏延的戰績也是亮眼奪目的,再加上蜀國將領匱乏,魏延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不可能會選擇反叛的事。

但是在諸葛亮心里,反主這事只有一次和無數次,魏延既然做過,未來就肯定還會做。所以諸葛亮在死之前依舊猜忌魏延,在身后之事中特別交代了魏延的問題。

ADVERTISEMENT

這對于魏延來說確實不公平。

但無論怎麼不公平,魏延之死已經成為了定局,魏延、劉封、馬謖三人的死亡,導致蜀國末期武將中基本沒有突出的人才。隨后姜維掛帥北伐,沒有順手的人可以用,如果這三個人之中能活下去一個,姜維都不至于到蜀國末期如此無力。

更不用說魏國伐蜀戰爭能如此輕松的解決掉蜀國。姜維也不會在死之前大聲喊道:「吾計不成,乃天命也」,讓人唏噓。

結語

諸葛亮一生機關算盡,但是對于人才的使用卻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這就導致了蜀國末期沒有難當大用的人才,最終蜀國滅亡。如果諸葛亮能在這三人中放過一個,或許蜀國雖然不至于一統天下,但魏國統一之路必然遭受挫折,繼續延續三分天下的狀態。

只可惜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的一生是輝煌的,但是在蜀國末期,還是沒能過得了自己過于求穩的心態,殺害了三位本不該殺的人。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