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歷史第一大騙局:真假難辨,卻搶瘋了
2022/04/21

ADVERTISEMENT

石敬瑭造反了!

這是后唐末帝李從珂登基后的第三年,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李從珂下令要將石敬瑭調離晉陽,石敬瑭不從,并指責李從珂即位非法,隨后起兵叛變。

李從珂立即增兵數萬,進攻石敬瑭的根據地晉陽。石敬瑭以割地稱臣為條件,向契丹求救。

隨著契丹救兵的到來,后唐正規軍開始敗退。

眼見形勢逆轉,李從珂意志消沉,晝夜飲酒悲歌,不敢領兵出戰,坐等滅亡。各鎮將領擔心兵敗后禍連自己,紛紛投降了石敬瑭。

最終,走投無路的李從珂帶領全家,登上皇宮玄武樓,自焚而死。

作為皇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還不忘帶上身份的象征—— 傳國玉璽

隨著大火升騰,那枚刻有「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的傳國玉璽,自此不知所蹤。

.

示意圖

01

ADVERTISEMENT

一般認為,中國人自先秦起便開始使用印章。但初時,人們使用私章并沒有材質上的要求和限制。直到秦朝統一天下,才規定: 「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能用也。這便是帝王專屬印章——玉璽的由來。

玉璽作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發號施令的唯一信物,它的誕生自然也應充滿著傳奇色彩。因此,傳聞稱,這枚玉璽的前身,正是當年趙國大臣藺相如出使秦國后,「完璧歸趙」的和氏璧。

▲人教版語文課本中的成語故事《完璧歸趙》。圖源:網絡

作為一件全程見證戰國興衰的寶物,和氏璧用以搭配「千古一帝」秦始皇,恐怕在當時而言,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于是,遵秦始皇諭旨,協助陛下完成「書同文,車同軌」的丞相李斯成了國璽再造項目的負責人。在他的監工下,當時著名的玉工孫壽將和氏璧切割打磨成一個「方四寸,上紐交盤龍,有六面」

ADVERTISEMENT

的秦皇專用玉璽。

秦始皇的想法很天真,他認為,既然自己是始皇帝,那麼大秦江山理應按二世、三世、四世的規矩傳承下去,直到千秋萬代。因此,他特命李斯在新玉璽的正面以君權神授之意,用魚鳥篆書雕刻上「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

不過,古代的玉璧通常都呈扁圓形,中間有孔,無論如何都難以讓李斯和孫壽在和氏璧上加工成一個六面體。故針對史書中「李斯磨和璧作之」的造玉璽之說,后世的學者更愿意相信,那枚為眾多帝王所魂牽夢繞的傳國玉璽,實際上產自一塊質地適中的「藍田水蒼玉」。

但不管玉璽的真身到底是什麼,它與生俱來的價值以及代表君王權力的象征都絲毫不受侵犯。

有了代表皇帝個人身份的寶璽,那就得有專人保管以及定期保養。秦始皇將此重任交給了最受寵信的司機班長——中車府令趙高。

作為寶璽的看護者,趙高可謂是「盡心盡責」。他不僅手捧著這尊玉璽隨秦始皇巡視天下,發號施令。甚至還在陛下危難之際,以手中的玉璽,替帝國作出了「提前自爆」

ADVERTISEMENT

的決定。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病逝于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在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事發突然,秦始皇未及確定皇位繼承人,但他生前最矚意的皇子為公子扶蘇。可是,趙高與公子扶蘇素有過節。擔心對方登基后報復自己,趙高決定利用近侍秦始皇之便,對外封鎖消息。同時,找來了公子胡亥和丞相李斯。經過多次密謀,三人決定聯名起草始皇帝傳位詔書,指斥公子扶蘇為子不肖、大將蒙恬為臣不忠,勒令二人自裁。

為了讓這道充滿陰謀的圣旨合法化,趙高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玉璽,重重地蓋了下去。

盡管扶蘇、蒙恬二人對圣旨的內容存疑,但因有秦始皇專用玉璽加持,二人縱然心有不甘,在軍令如山的秦國,也只能毅然走上被預設好的不歸路。

扶蘇、蒙恬死后,公子胡亥順利登基為秦二世。趙高陰謀得逞,瞬間成了熾手可熱的秦國權勢人物。在趙高的運作下,秦國宗室及忠良損失殆盡。苛政重罰的施行,讓天下百姓怒秦更甚。官逼民反,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起義;劉邦、項羽楚漢爭雄,進一步促進了秦國的坍塌。

ADVERTISEMENT

秦國二世而亡,末代國君子嬰捧玉璽出降劉邦。

▲秦王子嬰出降劉邦。圖源:影視劇截圖

作為承接秦朝天命的象征,秦皇專璽在漢朝被規規矩矩地傳承了兩百余年。期間,劉氏皇族給天下人做了個表率,那就是在每一場正統傳位的儀式上,秦皇專璽都得出場。誰拿到了這枚玉璽,誰就是下一任的天下共主。

后來,這枚玉璽干脆被冠以一個獨特且熟悉的稱謂: 傳國玉璽

02

實際上,由秦始皇傳下的玉璽應該不止一枚。秦至西漢,朝廷制度上規定皇帝「行六璽」,每一枚印章都有其不同的妙用。

不過,傳國玉璽上的八個大字,著實給了所有篡位者最好的正統繼承解釋權。所以隨著時間推移,傳國玉璽的名號就蓋過了皇帝的其他印璽。

傳國玉璽與歷代皇權的更替交織一起,也注定它此后充滿劫難的運數。

ADVERTISEMENT

西漢元始五年(公元6年),漢平帝駕崩后,外戚王莽立即著手籌謀篡位事宜。他是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侄子,在西漢末年的朝堂上有著極高的聲望,而他此前也足夠「愛惜羽毛」,一直以保護及安定漢室為己任,努力打造「漢室周公」的偉大人設。

▲篡位者王莽。圖源:網絡

即便篡位之心已經膨脹,王莽依舊按捺住性子,先從漢朝的皇族中挑選出最年幼的孺子嬰立為太子,繼嗣漢平帝。爾后,再自任攝政大臣,一點點從幼帝手中攫取權力。

當然,作為一個優秀的篡位者,王莽若想得到天下士人的公認和歸順,沒有代表君權神授的傳國玉璽,那可不成。

于是,在他的指導下,一場奪取傳國玉璽的鬧劇拉開了帷幕。

為了營造天命所歸的氣氛,王莽事先派人在某處枯井里埋了塊寫著「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ADVERTISEMENT

的大石頭。接著,借當地縣令之手,這塊暗示王莽乃真命天子的大石頭被運抵長安,引起了朝堂動蕩。

但太皇太后王政君始終堅信,王莽乃一介豎子,根本不夠格篡奪漢室江山。站在維護王氏家族利益的角度,王政君告諭群臣:「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

怎料,王莽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并不著急。

他持續以各種祥瑞作為天命,暗示乃至明示自己是繼承大漢江山的最好人選,并派人勸說姑媽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他保證,漢室改姓王,事業將會越做越大,給姑媽的待遇也將維持原樣,一分不減。

面對王莽的持續威逼利誘,王政君只能以「怒擲」玉璽的動作,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與順水推舟。

而得到玉璽的王莽也沒有食言,改朝換代的第一時間就給姑媽上尊號「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由于王政君當時扔玉璽用力過猛,致使玉璽缺了個角。王莽拿到手后,立即派人用上等黃金補了這個缺口。

玉璽雖殘缺,卻進一步提高了它的身價。特別是王莽死皮賴臉地要玉璽,更證明了這枚豁角的「金鑲玉」寶印在眾多野心勃勃的篡位者心中具有崇高的精神價值。

ADVERTISEMENT

隨后,無論是漢末董卓,還是三國曹魏,抑或是兩晉司馬,他們的開創者無不內卷進這股「傳國璽」的熱潮,你爭我奪。

天下局勢瞬息萬變,在非大一統的時代,傳國玉璽的蹤跡變得越發撲朔迷離,時而失蹤,時而重現。

當晉室衣冠南渡,沒有傳國玉璽傍身時,北方的居民一度嘲笑他們為「司馬氏白板天子」,認為他們不具備當皇帝的資格。

03

活人還能被尿憋死不成,玉璽始終只是玉璽,它的溢價得通過服務真正擁有實權的皇帝才能得以實現。

所以,伴隨著大亂世的到來,造假國璽成了魏晉以來一個心照不宣的潮流。

這里邊也不乏實誠之人。

隋末,宇文化及干掉了隋煬帝后,傳國玉璽就跟著蕭皇后流亡到了漠北之地,那里是突厥人的地盤。等李氏父子歷經萬難,創建大唐江山時,手中別說傳國玉璽了,連塊「蘿卜大印」都沒有。

但唐太宗李世民好歹是一位雄主,他頂著壓力,公然向天下人宣布,自己要造「假玉璽」!

ADVERTISEMENT

▲迫于無奈,唐太宗加入了玉璽造假行列。圖源:網絡

照秦始皇的架勢,李世民找來了一批頂尖的能工巧匠,給自己刻了枚 「皇帝景命,有德者昌」的玉璽。

盡管后來李世民還是從突厥那里奪回了傳國玉璽,并將其定為大唐的「受命寶」,但正所謂「有德者昌」,他新訂的君權傳承規矩,實際上助長了后世篡位者的國璽造假風氣。

在這種風氣的熏染下,把后唐末代君主李從珂逼上絕路的「兒皇帝」石敬瑭,在遍尋傳國玉璽無果后,便也讓人給他造了枚刻著「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的國璽,以示王朝正統。后來,這枚國璽隨著后晉的衰亡,落入了遼朝手中,為遼主南下進犯中原提供了更好的借口。

由于宋朝沒有傳國玉璽加持,相信天命的皇帝們,不再拘泥于前朝的皇帝印璽。只要是自家先代帝王曾經用過的璽綬,在即位之君眼中,就都是「傳國玉璽」,是可以作為自己登極稱帝的祥符瑞物。

為方便皇帝日常行政,宋朝在八璽(六璽加上神璽及受命璽)之外,又設計了多款不同用途的玉璽,以彰顯皇帝的尊貴和威嚴。

ADVERTISEMENT

盡管此時自秦而下的傳國玉璽已失蹤,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的君權解釋卻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而這恰恰給后世造假者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間。

面臨皇權傳承和朝代更替時,后世王朝幾乎都未放棄過尋回秦璽。附會「傳國玉璽」再現,便不僅是后世之君展示自己得位之正的慣用手法,更是一些朝代的大臣為頌揚君主治下盛世繁華而捏造出來的把戲。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在傳國玉璽消失百余年后,陜西突然向宋哲宗報告,稱當地有個農民在耕地時挖到一枚玉器,上面寫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他們懷疑,這就是傳說中被后唐那場大火吞噬掉的傳國玉璽。

秦璽的再現,令宋哲宗欣喜若狂。他趕緊讓蔡京等宋朝重臣及國朝頂尖文化人士趕赴現場勘驗實況。

ADVERTISEMENT

▲宋哲宗(1077-1100)。圖源:網絡

經過一番鑒定,蔡京與大臣們聯名上書宋哲宗,稱此璽篆文與李斯風格正合,飾以龍鳳鳥魚,乃蟲書鳥跡之法,跟今所傳古書,莫可比擬,非漢以后所作明矣。

在奏文中,蔡京沒有直接言明此乃失蹤已久的秦朝傳國玉璽,但宋哲宗仍愿堅信此乃真正的傳國玉璽,是天降祥符于大宋。一高興,宋哲宗不僅告祭宗廟,還搞了個「受璽儀式」,齋戒沐浴,更改年號,以當年為元符元年,以示千秋萬代長治久安。

不過,大宋君臣搞的這一出,并不能讓天下人相信這是真正的秦璽。于是,宋徽宗即位后,為淡化傳國玉璽的影響,直接下令造了10枚玉璽,以備皇帝急用。同時,還發明了一個帶寶蓋的玉鼎型方盒,專門用于收藏他新造出來的玉璽。

但,自宋以降,「獻寶進璽」之事仍時有發生。

04

在這些「獻寶進璽」事件中,最著名的當屬清朝建立前夕,林丹汗的兒子額哲獻給皇太極的那枚「制誥之寶」。

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后人,正宗元朝黃金家族后裔。

ADVERTISEMENT

他在位期間一度稱雄蒙古草原,聯合明朝攻打后金,是當時與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并肩的一代梟雄。

但由于氣候惡劣、資源匱乏等諸多制約因素,林丹汗霸業未成,即中道崩殂。在他死后,繼位的額哲自知不是后金的對手,遂在皇太極、多爾袞大軍攻打蒙古時,率部出降,并主動奉上自稱為「傳國玉璽」的制誥之寶。

關于這枚制誥之寶的來歷,清史并沒有下結論稱其為「傳國玉璽」,只是很隱晦地提及 「此系歷代帝王相傳之寶」

據額哲的說法,這枚寶璽上有漢篆「制誥之寶」四個大字。所謂「制誥之寶」,即皇帝發布圣旨時專蓋的印章。它最早是宋朝皇帝專用的寶物,后為元朝君主所奪。再后來,元順帝被朱元璋追得到處亂竄時,不慎將其遺失。

額哲稱,直到幾十年前,草原上有只山羊三天不吃草,一直用蹄子刨地,主人發現異常,在山羊刨過的地方向下挖,這枚傳國玉璽才重見天日。因其父林丹汗是草原雄主,牧人挖到寶后不敢私藏,遂獻給了其父。

這枚玉璽的出土,是否是林丹汗父子自導自演的一出鬧劇,不得而知。

ADVERTISEMENT

但取得制誥之寶后不久,皇太極便改國號為清,發動對大明朝的全面戰爭。

公元1644年,皇太極的兒子順治皇帝,在叔叔多爾袞的輔佐下,入主北京。在他的登基詔書中,人們又看到了這枚制誥之寶的身影。但隨后,這枚制誥之寶又神秘消失了。

▲大清皇父攝政王多爾袞(1612-1650)。圖源:網絡

有歷史學者認為,制誥之寶的出現和消失,完完全全是清朝統治者為詮釋皇權正統而在史書上杜撰的內容。依據是,天聰(1627-1636)末年,經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人的努力,后金有足夠的實力抗衡關內的大明王朝。而雄心勃勃的皇太極本人也萌生了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想法。但要稱帝,絕非滅亡明朝這麼簡單。明朝氣數將盡,卻依舊得到天下政治輿論的支持。

ADVERTISEMENT

所以,要取代一個政權,哪怕它明天即將倒閉,也必須借助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傳國玉璽自然就是最好說辭。于是,清朝統治者想到了當年元順帝被迫放棄中原,回歸漠北的歷史。再合理加工一下,一則自宋而下,歷元朝再經林丹汗后裔傳到清朝統治者手中的傳國玉璽故事,就此誕生。

隨著清朝正式入主中原,順治皇帝坐穩江山,這種輿論宣傳已不合時宜,相應地,制誥之寶也就適時地消失了。

05

到了乾隆時期,憑借文治武功的良好感覺,乾隆皇帝摒棄了此前的玉璽傳承制度,重新厘定大清皇帝二十五寶。

乾隆十一年(1746年),這二十五枚皇帝玉璽正式啟用。除運用于「以彰皇序」的大清受命之寶外,乾隆還設立了「天子之寶」「尊親之寶」「親親之寶」等各類皇帝專用印章,幾乎涵蓋皇帝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ADVERTISEMENT

▲白玉「大清受命之寶」璽印及鈐本,現藏于故宮博物院。圖源:故宮博物院

乾隆二十五寶的構思,一般認為與《周易》相關。所謂「大衍天數二十有五」,古人認為,單數為陽,雙數為陰。若按《周易》,以一、三、五、七、九之數相加,正好為二十五,寓意王朝永葆,子孫福壽延年。

然而,寓意大清基業永葆的「二十五寶」,并未能創造不滅的神話。

乾隆之后,大清王朝國勢每況愈下,終于在乾隆去世后的第113年,即公元1912年,宣告覆滅。

又12年后,末帝溥儀不得不向下令炮轟紫禁城的馮玉祥「投降」。緊跟著,在國民政府的主持下,「清室善后會議」第一時間進入皇宮點收寶璽。

在故宮玉璽的存放地——交泰殿,工作人員只發現了乾隆的二十五寶,卻來來回回也沒找到傳說中的「傳國玉璽」或「制誥之寶」,這似乎進一步印證了清初統治者的造假事件。

至此,隨著二十五寶的點驗封存,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帝制時代的傳國玉璽風波總算落幕了。

或許正如乾隆皇帝當初所理解的那樣,所謂「傳國玉璽」,不過是一件供人把玩的藝術品。

若它今天還在,一定也是靜靜地躺在博物館里,看人來人往,燈明燈滅。如此而已。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