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三品狄仁杰,為何能斬平南侯?看過唐史發現:侯爵只有芝麻綠豆大
2022/07/07

ADVERTISEMENT

提起狄仁杰,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一個歷史上德才兼備的宰相。

不僅從小就飽讀詩書,被人稱做「神通」,就連后來的武則天都尊稱他為「閣老」。

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宰相,卻僅僅只是三品官職。而在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中他卻霸氣地對平南侯說到:「我不但能剝奪你的三項特權,就是砍下你的腦袋,也在情在理!」

要知道,當時的的平南侯薛青麟已獲得爵位,身為三品的狄仁杰為何敢如此「大放厥詞」?這就得從唐朝的官制說起。

唐代特殊的分封制度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歷史中一直存在著任官封爵的制度,這種制度就如現在的處級、廳級任命一樣,不同的是,現在每個等級所掌握的決策權存在差異,而在以前,著就關乎到職位的大小和權力的威望。

ADVERTISEMENT

無論歷史上是如何分分合合的,封爵制度確實一直存在的,因為官爵制度對統治者來說都是自己發號施令的工具。

我們所熟悉的古代封爵制度,通常都是家族分封制度,因為與統治者的血緣或者關系的親疏,而直接決定一個人或者家族的社會地位。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當然,還有我們所知道的相對公平的漢唐的「軍功制度」,我們所知道的唐朝開國恭候就有近上百位,以及我們熟悉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他們都因為當時的統治者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被封為開國公這種大官。

其實,從一開始受封的制度,也采用的是論宗室親疏或者功勛大小,而以前皇帝總是先選擇相信自己的家族成員,所以很多有機會建功立業的大臣,都是自己「親戚」。

ADVERTISEMENT

而這種爵位的突破,當然要從武則天說起,作為一個殺伐果斷的女皇帝,武則天利用當時的分封制度,為自己謀取更多的「便利」,培養了自己的團隊和砥柱,當然,也要掃清障礙。

首當其沖的,當然要數李家所留下來的擁護者,她以各種理由,去掃除李家之前培養的「國之重臣」,培養出很多武家的勢力。

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開始的狄仁杰,對平南侯說出要「斬掉他」的說辭。

爵位下降的薛青麟,雖然有著四品官員的身份,但是當時的他并不掌握實際的權力。

電視劇《神探狄仁杰》其中甚至有這樣一個片段,狄仁杰當時向眾人介紹武官李元芳時,作為侯爵的薛青麟還隨眾人向前一步,向李元方行拜見禮。由此可見當時薛青麟的地位,就真的很不值錢。

所以對于當時的狄仁杰來說,平南侯的爵位對薛青麟來說不過是個擺設,況且自己對平南侯的施壓是為了「工作」

ADVERTISEMENT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好奇,既然位高權重的狄仁杰,為什麼不是一品官職呢?

其實歷史上能坐上正一品官職的便都在少數,明朝的太師、太傅、太保,這三個都是正一品,而后則是從一品的少師、少傅、少保,這三個是從一品。

再往下的,就是正二品的六部尚書了。

三公九卿的制度起源于漢朝,但在唐朝已經不復存在了,而我們熟悉的三省六部制度中的三省,就是當時朝廷的中堅部門。當時的狄仁杰的三品官職,可謂是相當于清朝的從一品。

其實在一品官職的都是一些榮譽性的官職任命,這些人物大多都是年邁的老人,相對于皇帝的統治,他們不會產生任何「威脅」。

而正二品就更是形同虛設了,只設置了尚書令這一個職位。這畢竟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前的官職,大家都對這個職位特別敏感,所以從唐太宗開始,就因為避諱,所以一直對這個職位有所保留,從不任命。

ADVERTISEMENT

從二品官職,在當時就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上述的左右仆射便已經是統治者的左膀右臂,極其信任的人。而這些人也必須是有所威望,能夠服眾的人,還必須是京官。

而且當時的宰相,也必須要從正三品選出,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三品官員已經是當時官職中的「頂峰」了。

「自高宗已后,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新唐書》中就曾經這樣的說到。

這就是為什麼當時擁有三品,又因為才學深得皇上倚重的狄仁杰,能夠有如此大的權力了。

狄仁杰的威望自然是有,再加上狄仁杰大公無私,為武則天盡忠職守,當時各個地方的官員,都會非常敬重和忌憚他,稍有不慎,丟官受罰已經是小事,像薛青麟這樣因此丟命的,也不足為奇。

有爵位的官員有哪些特權

ADVERTISEMENT

到這里可能讀者也會產生疑問,既然爵位如此的「位高權輕」,那麼能給受封者帶來哪些好處呢?

有爵位的官員,當然還是不同于普通人的,他們還是會擁有一些因為官職而享受到的特殊待遇,其中就有一條「刑不上大夫」的生命獲免權。

像「死刑」這樣的處罰,在唐代也還算少數。唐太宗李世民就以「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在寬簡」,來強調當時對死刑的判定要慎重。

如果在當時有分封爵士的貴族,要是犯了當時界定的死罪,并不能進行所謂的「就地正法」。

而是要把犯事的人和事情的來龍去脈全都跟皇帝稟告,而后再由中書,門下省等高官,集結尚書一起反復討論,才能最處以死刑。

所有的死刑案件也必須由中書、門下省的四品以上高官和尚書、九卿一同商議,這樣避免造成冤獄。

ADVERTISEMENT

所以,在當時盡管爵位不值錢,但是大家還是想著擁有「一官半職」,就連當時的眾多宦官都想得到分封。

再者,有爵位的官員,除了在這些量刑上可享受優待外,就算罪狀已經認定,處罰已經明了,可他們依舊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

比如,他們可以用自己的家長來享受一定的「折扣」,或是用自己的官職去換取一定的優待。

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逐出家譜」、剝奪某某某爵位等處罰措施,而后他們只是恢復到自己受封前的身份地位,這樣,他們依舊比平明百姓要「高出一等」。

所以這在當時,三品的狄仁杰想直接不管不顧地將薛青麟定之死罪的話,其實也是不太合理的。

ADVERTISEMENT

不過,這其中還有點不得不提到,就是狄仁杰當時有一個特殊的權力「代天巡狩」。所謂的「代天巡狩」就如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常常聽到的「如朕親臨」是同樣的道理。

天子的權威自然至高無上,所以只要是武則天當時有這種同樣的想法,那麼狄仁杰想要了薛青麟的命,簡直是輕而易舉了。所以更沒有人會因為此事,去追求狄仁杰的責任了。

我們從電視劇中經常聽到有人稱呼狄仁杰為「狄相」,這里究竟有什麼因果起源,內史如何成為宰相的,大家其實內心都有所疑問。

追究歷史,我們發現這還是源于武則天,李治時期,她就曾根據自己的喜好去給官員修改稱呼,比如把之前中書令、侍中改為左、右丞相。

而到自己統治階段則更加隨意了,中書省、門下省被改為鳳閣鸞台。

ADVERTISEMENT

中書令也改成了內史,狄仁杰任職的內史就是當時的中書令一職,這就是蓋了皇印的宰相了。

當然,如果要了解狄仁杰一生的為官歷程,宰相經歷則更是相當豐富。

唐太宗的時候,宰相就是右仆射、中書令和侍中,到了后期,唐太宗設置了「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官銜,唐朝的宰相不再是單單的一兩個,這就成為宰相集團了。

而在武則天時期,狄仁杰就曾被欽點為地官侍郎兼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這個官職相當于明朝的內閣大學士一樣,雖然也被人陷害導致撤職,可以武則天后來也不計前嫌,任命他為鸞台侍郎兼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就連狄仁杰死后,還被封為文昌右相,而后又在唐中宗的時候被追封為唐朝的最高官職——司空,而后唐睿宗時期,他也被封為梁國公,就連唐朝滅亡之后,他還曾經被追封為太師,由此也可見狄仁杰在歷史上的貢獻以及政治地位了。

ADVERTISEMENT

爵位的發展史

封爵制度無論從哪個朝代來說,相對于統治者,僅僅只是統治的一種手段,它是帝王賜予自己心腹的一個職位官帽。

就如同在電視劇中經常提到的公、侯、伯、子、男,這就是夏商時期的封爵制度。

也正如大家所想的一樣,爵位并非一開始就如此沒有實權,曾經也是國家的肱骨大臣。

《封神演義》中在大封諸侯里面則與《史記》記載的一樣:虞國、宋國、虢國的首任國君都是公爵,我們熟知的姜子牙也是侯爵,就連秦始皇的祖先都是伯爵。

在春秋戰國時期,其實當時的公侯伯子男都能自己給自己任命為「王」,他們不僅有自己的封地,更有自己的百姓子民。他們享有給自己封地自治的權力,甚至有擴張自己領土的「權力」,周天子并不干涉。

ADVERTISEMENT

在當時唯一要做的,不過是每年去給周天子進貢一些當地的珍奇異寶,或者是當地出名的「土特產」罷了。

而在唐朝就和之前的不一樣了,公爵沒有所謂的分封和食邑,就如上文中提到的他們的爵位只是「徒有虛名」、「形同擺設」。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中甚至還寫到:「尉遲敬德,食實封一千三百戶;秦叔寶,食實封七百戶; 程知節,賜實封七百戶;段志玄,食實封九百戶;張公謹,賜實封一千戶。」

所以在當時,就連處在同一位置的國公所享受的「俸祿待遇」也不是一樣的,更不要提當時更第一等的伯爵子爵男爵了。

其實在《唐六典》中也有記載,李淵對當時的爵位就有所明確,其中從王到男爵就有上下九等的地位懸殊。

「正一品親王食邑一萬戶,從一品郡王食邑五千戶,從一品國公食邑三千戶,正二品郡公食邑二千戶,從二品縣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從三品縣侯食邑一千戶,正四品縣伯食邑七百戶,正五品縣子食邑五百戶,從五品縣男食邑三百戶。

ADVERTISEMENT

《新唐書·百官一》里面給很多官職都加上了一個官位前綴,這個詞便是「開國」。

如果沒有「開國」二字的加持,我們可想公侯伯子男就更僅僅是官位上的一頂「帽子」而已。

公爵遍地走,侯爵多如狗。唐朝的爵位其實在現在看來,僅僅是相當于一個七品的官職,或者說是「芝麻官」也不為過。

也有很多評論家也會評論唐朝的這種任命制度的優劣,有人會說,沒有實權,會傷了那些開國大臣的心,可是反觀當時的唐朝,很多爵位都是官二代,官三代,如果一直高官厚祿,豈不是他們可以一直躺平?

其實放在任何朝代來說,一味的襲爵制度都不利于朝廷和社會的發展,畢竟安逸的生活狀態總會讓人失去斗志。

ADVERTISEMENT

而懶惰、不求進取則是所有社會腐敗的毒瘤。從小方面來說他們會影響社會進步,大方面來說,可能他們的不作為會造成社會的動蕩和百姓的受苦受難。

所以,無論是李治,還是武則天,這種唯賢重用的封爵制度,其實是極其進步的,所以才會有「貞觀之治」才會有「開元盛世」,這些都是歷史長河中閃耀的光芒。

我們記憶中的唐朝都是不能與其他朝代相提并論的,比如到清末的時候,兩廣地區還都說自己是「唐人」,就連現在,我們會把唐朝的服裝「唐裝」作為時尚的前端,就連在國外的華人社區,我們也稱「唐人街」。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的輝煌成就已經成為歷史中的名片。

在電影和電視劇中,乃至現在非常火爆的短視訊中,會經常傳播一些有關于歷史或者人物的片段,其中細節片段更是真真假假很難的分辨,只有多讀書,讀好書,那些真正的答案和歷史面貌藏才會揭開神秘的面紗。

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