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徐達四子支持姐夫朱棣造反,被建文帝一劍干掉,得到了什麼回報?
2022/04/26

ADVERTISEMENT

徐達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布衣昆季之交,他的一生可謂傳奇而又圓滿。徐達起初只是開國第二功臣,被封魏國公,在開國六公之中排名第二,李善長為六公之首,之后李善長獲罪被滿門抄斬,徐達順延成為開國第一功臣,死后被追封為中山王,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開國功臣在歷代可謂是高危人群,很容易被開國皇帝猜忌乃至清洗,尤其是在明朝更是如此,徐達卻打破這個常規,不僅從開國功臣第二順延成為第一,得以善終,后人也是享盡榮譽,可謂是無以復加。

徐達四子三女中,長女婚配燕王,也就是日后的徐皇后,次女婚配代王朱桂,幼女婚配朱楹。四個兒子之中,長子徐輝祖襲封魏國公,二子徐膺緒襲指揮使,三子徐添福早夭,四子徐增壽襲左都督,死于建文帝之手,后被朱棣追封為武陽侯,再進封定國公,子孫世襲。

ADVERTISEMENT

徐達享盡榮譽,得以善終,在明朝開國功臣之中已屬少見。而他 徐氏一門兩國公,更是特殊中的特殊,在明朝開國功臣之中僅此一例。

那麼徐氏一門為何有兩國公,而且都是世襲的呢,在明朝滅亡以后有著什麼樣的結局呢,今天小編來說說。

一、建文純臣徐達長子徐輝祖,反對朱棣造反,至死都不配合。

燕王朱棣能逆襲成為明成祖朱棣,成為大一統王朝之中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藩王,除卻他本身的能力,還有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神助攻」以外,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得到了岳父徐達家族的助力。

靖難之役時,徐達早已于洪武十八年病逝, 徐氏一族當家人第二代魏國公徐輝祖并不支持燕王朱棣,不過老四徐增壽卻支持大姐夫朱棣。

也就是說朱棣造反,大舅子反對,小舅子支持,這麼一看像是兩頭押寶一般,其實也不是。

ADVERTISEMENT

因為徐氏一族,已經不需要兩頭押寶,身為開國第一功臣的家族,朱棣輸了,不會牽連到他們。朱棣贏了,他們的地位雖然會提高,但已經是封無可封,差不多達到了上限,沒必要因此兩頭押寶,因為兩頭押寶,風險太大了,而且也有實力可以不選擇不站隊。

只能說這是理念之爭,徐輝祖身為徐達長子,他的選擇是效忠建文帝朱允炆, 或者說他選擇的是效忠皇室,畢竟朱棣說得再好,與他關系再近,也是藩王造反,不具有大義之名。

可以說徐輝祖是公私分明,是一個 純臣,認為燕王朱棣有反心,所以對其一直很警惕。在明太祖朱元璋忌日時,朱棣派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入京,建文帝朱允炆猶豫要不要扣下他們時, 朱高煦偷了舅舅徐輝祖的馬逃跑,徐輝祖不念及舅甥親情,而是馬上派人去抓,結果沒有追上

ADVERTISEMENT

,但也向建文帝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燕王朱棣起兵以后,徐輝祖也是幾次領兵,戰績不俗,還大敗過燕軍,不過可惜的是他表現得再好, 因為是朱棣大舅子的這層身份,也是讓建文帝不敢放心重用他,只是如同救火隊長一般救急,而明朝開國第三功臣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卻是大受重用,成就了屢戰屢敗的運輸大隊長威名,很可能是個高級臥底。

等到朱棣拿下南京以后,建文帝或是被燒死或是逃走,大勢已去,徐輝祖雖然沒有愚忠地抵抗至死, 但也是擺明了不合作不服的態度,留在父親徐達的祠堂之中,不迎接朱棣,被下獄審問時,徐輝祖也是什麼都不說,是「惟書其父開國勛及券中免死語」。

朱棣是大怒,將徐輝祖是 「削爵幽之私第」,五年以后,徐輝祖這個建文純臣在幽禁之中死去。

ADVERTISEMENT

如果徐輝祖圓滑一些,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及時改變態度,迎接朱棣,并且支持他稱帝,即使之前有屢次對朱棣出手的歷史,朱棣也不會拿他怎麼樣。

不過徐輝祖再怎麼說也是朱棣的大舅子,是他岳父徐達的長子,朱棣也不能殺了他,只能那般處理。

在徐輝祖死后不久,朱棣看在妻子徐皇后和老丈人徐達的面子上說道:「今輝祖死,中山王不可無后」,以徐輝祖長子徐欽繼承魏國公,后來徐欽犯錯被朱棣奪爵,明仁宗繼位以后又復爵,至此魏國公爵位由徐輝祖一脈在留都南京延續至明朝滅亡。

二、徐達四子徐增壽,支持大姐夫朱棣,為此被建文帝一劍殺死,朱棣投桃報李追封他為定國公。

相比于大哥徐輝祖的純臣行為, 徐增壽的選擇是親情為先,是大姐夫朱棣的鐵桿支持者。

ADVERTISEMENT

當建文帝疑心朱棣要反的時候,詢問徐增壽,他是極力打掩護: 「燕王先帝(指懿文太子朱標,被建文帝追尊為孝康皇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

大姐夫朱棣起兵以后,徐增壽又是 「數以京師虛實輸于燕」。建文帝雖然能力一般,但時間久了,也察覺出不對勁,等到朱棣渡江兵臨南京城下時, 建文帝當面質問徐增壽,徐增壽不能回答,被大怒的建文帝「手劍斬之殿廡下」。

朱棣破入南京城,進入皇宮以后,是撫尸痛哭小舅子徐增壽。 登基以后,為了回報自己的小舅子,是追封武陽侯,謚忠愍,再是尋進封定國公,由子孫世襲,這一脈后來跟隨朱棣遷至北京。

至此明初的這場靖難之役改變了開國第一功臣家族的命運,由一門一國公成為獨一無二的一門兩國公。 《明史》記載:「洪武諸功臣,惟達子孫有二公,分居兩京」。

ADVERTISEMENT

雖然徐氏一族可以說也是靖難之役中的最大贏家之一,但也付出慘重代價。第二代魏國公徐輝祖被奪爵幽禁郁郁而終,第一代定國公徐增壽,因為輸送情報,被建文帝殺死。這還是看在中山王徐達面子上,若徐達不是朱棣岳父,以他狠辣的手段,估計也就是讓徐增壽一脈襲封魏國公這個爵位,而不是再給一個國公爵位。

可以說徐氏一族,身為開國第一功臣的家族是極盡榮耀,與明朝是休戚與共。

不過在明朝滅亡以后,徐氏一族兩國公的結局并不好,而且沒什麼作為,不及先祖徐達的萬分之一,沒有一點亮眼表現。北京的定國公一脈,《明史》記載:「再傳至曾孫允禎,崇禎末為流賊所殺」。

南京的魏國公一脈還好點,崇禎帝自縊身亡以后,南方忠于明朝的勢力擁戴崇禎帝堂哥朱由崧在留都南京繼承皇位,是為弘光帝,這其中 就有第十代魏國公徐弘基參與擁戴,不過同年十二月徐弘基去世,由兒子徐文爵襲爵,是為末代魏國公。

弘光政權是個短命政權,成立不到一年,清朝豫親王多鐸率兵南下,到了南京城下時,三十多名勛貴大臣開城門投降,有著名的水太涼先生錢謙益,也有末代魏國公徐文爵。

再往后正史之中末代魏國公徐文爵就沒有記載了,不過既然是投降的順臣,雖不至于在新朝再大富大貴,但是應該不至于被殺,這一脈一直延續下去應該沒什麼問題。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