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理學:孩子身上有這3個跡象,說明做父母的相當成功
2022/06/11

ADVERTISEMENT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格獨立且優秀的孩子往往會有以下三點特征,本文通過育兒心理學加理論進行探討,希望能給各位望子成龍的父母加以借鑒學習。

永遠心懷感恩

科學研究表明,感恩心理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心理,然而一個人一生的幸福程度和人際關系的好壞都和感激心理緊密相連。

一個人可以在完美的教育環境下成長為社會的精英,國家的棟梁,但是這個人卻不一定能快樂,真正聰明的父母在貫徹孩子一切的教育方針時,懂得最先培養孩子的感恩心理。

至少在這個錦衣玉食的時代 ,我們不會像戰亂民族要擔心生理、安全層面的困擾,值得感恩的可能是你下雨天堵車愿意給你停下來的公交,也可以是你難受時主動過來依偎的小貓,更可以是你有張口就要櫥窗里圣誕禮物的底氣,至少有的孩子只能看作奢望。

ADVERTISEMENT

現在很多孩子出現抑郁、焦慮的情緒,除了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外,還有一點就是父母沒有幫孩子培養懂感恩的樂觀心態。

許多人都認為父母「無條件的愛」是絕對正確的概念,都認為一切都是父母應該做的,有好朋友陪伴是應該的,有老師細心教育也是應該的。

然而所有的「應該」心態,都會克制了一個人天性的自然生長,成為滋生心理困擾的溫床。心理咨詢師會發現一個普遍現象:來訪者的成長經歷都遭受過照料者各種「應該」的標準。

真正睿智的父母會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一定會帶著人性的好惡「有條件」地愛,只有學會感恩,懂得互惠互利關系的原理,我們才能與這個世界和諧相處,同樣在關系中,所有的好都需要「感激的情感聯結」去填補那些期待幻滅的空和痛,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ADVERTISEMENT

我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經常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異的占比在80%以上。

而光學習不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異的占比僅僅有3%不到,做家務也是一種典型的感恩生活的 方式,孩子們在做家務的過程中懂得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容易抓住別人看不到的機會和好處,從而一展宏圖。

別人對自己投之以桃,自己一定要報之以李,孩子如果具備感恩之心,那證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已經邁向了成功的第一步

懂得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共情能力,不要以為人人都能共情,事實上 對于如今的人們來說,共情能力的欠缺已經成為阻礙人際交往的重要障礙。

ADVERTISEMENT

多數人都只停留在認知共情的層面,離情感共情的要求還相差一大截,而后者往往決定人際關系的好壞。

關于共情的解釋有兩種說法, 一種為:共情是個體感知并理解他人在情境中產生的情緒的情感體驗;另一種為:共情是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情感,并推斷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不討人喜歡,你的責備,你過度的期待和高要求是否是指向孩子的 利刃?當孩子放學回家第一句是「我今天好累啊」,家人的回應往往是「你累,我更累」,這種對情緒的漠視和反向索取,會大大削減一個孩子的共情能力。

當你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時,你就無法替孩子換位思考,而導致他們自我苛責。自我苛責就是連自己都不能共情,沒有這種共情的體驗,只有被挑剔、被責怪、被拒絕的體驗。

ADVERTISEMENT

當一個人自己都無法共情,又怎麼去為別人換位思考呢?很多孩子學習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去人際關系中實踐,比如這個孩子很優秀當選了班長,但是他卻對其他班干部頤指氣使,雖然他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做的更好,班級更和諧,但往往適得其反。

Holfman 認為父母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將共情能力內化。

因為當今社會自私的人真是太多了,更多人看到的是自己的利益。能夠體諒為他人著想的人也是越來越少,在利益面前,真誠的共情能力就是孩子步入社會 的一大寶藏,更是團隊領導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秘密武器

孩子敢于承擔

真正強大的個體,一定敢于對自己的存在承擔一切責任。

ADVERTISEMENT

那些在父母面前經常被「忽視」的孩子,起初會對父母發脾氣,后來在完全失望中放棄自尊。

而這類人內心缺乏自尊的力量,遇到問題就容易退縮和逃避,不敢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想方設法推卸責任,甚至自暴自棄。

同樣的,愛和歸屬感的缺乏都會早早剝奪一個孩子承擔生活的勇氣,永遠不敢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甚至做出一些違法犯法的事,真正優秀的孩子敢于面對和承擔自己的錯誤,敢于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種依靠個人意志力和勇氣與命運抵抗的態度,是心中充滿能量的人才能做到的。

這樣的孩子人品和抗挫能力都很強,他們不僅可以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更能給別人的生活帶來巨大幫助,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