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李玫瑾:12歲之前,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3種能力,受益一生
2022/08/18

ADVERTISEMENT

我們常說,孩子的成長不可逆,錯過了就不會重來。

作為父母,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是在哪個階段呢?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

「十二歲之前,是孩子培養性格、品行的重要時期。

此后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種子。」

也就是說,12歲以后孩子出了問題,追根溯源都是12歲以前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

就像蒙台梭利博士所說:「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一生,也決定他一生。」

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

父母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都將在孩子身上一一體現出來。

讓你悔恨不已,卻又無力挽回。

因此,在孩子12之前,父母一定要「逼」孩子養成這3種能力,受益一生。

01第一種能力:

獨立,成長最大的軟實力

ADVERTISEMENT

曾經在網絡上見到這麼一句話,深有感觸,「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

父母不肯退出孩子的人生,會令孩子永遠也長不大。

若要孩子獨立,父母必須適時退出,這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課。

能夠主動退出孩子人生的父母,付出了比愛護孩子更多萬倍的深情。

曾經有人做過一次調查,發現最早離開父母的一批00后普遍存在「生活不能自理」的問題。

自理能力看似簡單,實則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卻一點也不小。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長遠。孩子終有離開父母的一天,他終將要自己闖蕩這個世界。

你是希望他被照顧得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外面風霜的洗禮;

還是希望他能獨立生存,不管遇到任何問題,都能從容應對?

為人父母,我們有兩個任務一定要做好:

ADVERTISEMENT

一是陪伴他成長,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 二是教會孩子生活自理,促進他獨立成長。

蒙台梭利博士說:

「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標,就是要讓孩子能夠自立,無論在精神上、物質上都毋須依賴父母,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

孩子12歲前,一定要讓他養成獨立的自理能力。

不能只關心他的學習,學習成績再好,沒有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的基本能力,終將會被社會所淘汰。

如果以前的愛是為了愛而愛,那麼現在的愛,就是為了離開而愛。

正是為了讓孩子在離開自己后仍然能好好生活,所以做父母的,反而要主動地退出他們的生活。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鼓勵他自己完成,說千遍萬遍不如讓孩子自己做一遍。

我聽了就忘記了,我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02第二種能力:

抗挫力,人生的底牌

教育孩子,很多人會有這樣一個誤區:

一直鼓勵孩子考試100分,拿到第一名,我們總是教給孩子成功,但很少教孩子如何面對失敗。

在很多父母眼中,只看到孩子成功時候的喜悅,卻忽視了孩子面臨失敗時候的感受。

ADVERTISEMENT

「沒事的,下一次做好就行了!」、「下一次再考第一名」,打雞血也好,心靈雞湯也罷,成人并不在意孩子面對挫折時候心理的承受能力。

龍應台說:「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

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忽視,孩子心里淤積的「疙瘩」就會越來越大。

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總有不知所措、走投無路的時候,最后只會造成無盡的悲痛。

李玫瑾教授說:挫折訓練對于孩子的性格形成非常重要。

缺乏抗挫力,孩子稍微遇到點挫折,就會膽怯、退縮,甚至崩潰,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真的是刻不容緩!

生活哪能一帆風順,越早讓孩子體驗挫折,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孩子越能早積累面對失敗的平常心。

ADVERTISEMENT

有句話說,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志,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

抗挫力,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他們逆風翻盤的力量之源。

03第三種能力:

遵守規則,最好的自我保護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探索欲不斷增強,孩子磕碰是常有的事。

父母要做的不是限制其行為,而是要教會孩子遵守規則,這是給予孩子最好的自我保護能力。

對于孩子而言,一定要讓他懂規矩,做到以下兩點:一是遵守規則意識,二是做到界限感。

ADVERTISEMENT

1、規則意識

什麼是規則?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

不能有 傷害自己打擾他人破壞環境的行為,所說、說行、所做符合群體生活共同準則。

比如過馬路時候闖紅燈的行為,無論老師囑咐了多少遍,總有一些孩子在放學的時候違反交通規則。

而一旦不小心受到了傷害,或重或輕,你都會心疼一陣子,乃至一輩子。

這都是抱有僥幸心理,違反規則所帶來的傷害。

只有教會孩子理解并遵守規則,才能保證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蒙台梭利博士說,建立在規則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你可以給孩子自由,但一定是建立規則之上,無拘無束、不管不問,那不是散養孩子,而是在縱容他「野蠻」生長。

愛孩子,就要給孩子立規則,若不給孩子立規矩,再好的教育都是無用的。

2、界限意識

人與人相處,無非就兩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

這就意味著每個人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會存在著一定的界限。

教會孩子分寸感和界限感很重要,人和人、人和物之間都會有各自的安全領域存在。

一旦沒有分寸隨意跨越邊界,便會引來無數麻煩。

ADVERTISEMENT

千萬別以為關系近,就可以肆無忌憚,有時候正是由于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令對方生厭,甚至刺痛對方,引起親密關系的崩塌。

親子之間也需要一定的界限感,如果沒有界限感,做父母的就很容「越位」,包辦甚至替代孩子本該自己做的事情。

這樣不僅「侵犯」了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甚至還影響了彼此之間的親子關系。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曾說:「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很多家庭缺少的,往往就是這種與孩子之間恰到好處的界限感。

父母對孩子關注太多,做的太多,把自己累得筋疲力盡,到頭來卻只感動了自己,而耽誤了孩子。

俄羅斯作家邦達列夫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邊界感。」

尤其是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界限感更加重要。

千萬不要小瞧「界限感」的教育,因為它是一個孩子未來是否有「和諧親密關系」的根源,也是一個孩子敢于說「不」的底氣。

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所說:

「這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指向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孩子小的時候,一切壓力都由父母扛著,可是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自己獨立面對人生。

你若真的愛孩子,就一定要「逼」他養成這三種能力,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