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清穆宗載淳:清朝可以滅亡于任何人,但絕對跟我一毛錢關系也沒有
2022/04/11

ADVERTISEMENT

(幼年的同治皇帝)

公元1861年,大清王朝最為悲情的皇帝咸豐,龍馭上賓,大行而去。

咸豐皇帝子嗣不多,存活在世的,只有一個六歲的兒子,名字叫做愛新覺羅·載淳。(即同治皇帝)

由于是先皇獨苗,所以載淳小朋友毫無疑問,是皇位的唯一指定繼承人。

六歲登基,主少國疑,皇帝不能親政,就需要別人來幫他管理國家。

此時,朝堂之上,最有能量的勢力有三股。

先皇死前,挑了八位大臣,當作新皇帝的執政班底,全權負責皇帝未成年之前的工作事宜,稱為「顧命八大臣」。

我們稱這股勢力為大臣勢力。

第二股勢力是皇室親族,皇帝的叔叔啊、舅舅啊、遠方親戚啊,諸如此類,我們稱之為帝胤勢力。

最后一股勢力,來自先皇的老婆,慈禧太后,作為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在后宮一向很有話語權,我們管這股勢力叫做帝后勢力。

ADVERTISEMENT

按理說,大臣負責輔佐皇帝,皇親負責加強皇權,太后負責管理后宮,大家各司其職,本來小日子過得都挺不錯,但大家也都明白,面對年幼的皇帝,三股勢力中的兩股如果能結合起來,那麼就能把三足鼎立的狀態打破,變成一家獨大,徹底掌控朝政。

而率先打破這種僵局的人,正是慈禧太后。

自己單干恐怕勝算不大,慈禧找到了自己的好姐妹,同為太后的慈安,倆人聯名上書,要求垂簾聽政。

八大臣主管大清朝政,看了慈禧太后的要求,紛紛拒絕。

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本朝自開國以來,就沒有這樣的先例。

就算有,你慈禧能和當年的孝莊太后比嗎?

再說了,我們也信不過你啊。

沒想到慈禧不依不饒,天天上折子,希望自己可以參與到朝政事務中來。

八大臣一看,你想垂簾聽政是吧?那好,我們辭職,我們不干了,你來吧。

這八位重臣掌握著朝廷的命脈樞紐,如果突然撂挑子不干,肯定會對朝政造成影響,慈禧一看,只好讓步,不再提入主朝政的事兒了。

在太后和大臣們的第一輪交鋒下,大臣們完勝。

ADVERTISEMENT

但八大臣沒想到,之所以他們會贏,是因為慈禧故意輸給他們的。

而輸給他們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麻痹大臣,替自己爭取時間。

表面上,慈禧太后被大臣們徹底打敗,只能灰溜溜地待在后宮里,而實際上,慈禧太后暗中勾結了不少朝中臣僚,親王、大學士,戶部、刑部、乃至紫禁城的兵戎衛隊,全都成了慈禧太后的黨羽。

所謂「趁你麻痹要你命」,很快,慈禧太后趁著八大臣放松警惕,雷霆出擊,直接把八大臣給收拾了。

八位大臣兩位自盡,一位處斬,四位停職,一位調任外地工作。

慈禧當家了。

(慈禧太后)

這段時間的慈禧同志還是比較老實的,因為畢竟剛剛掌權,所以一時之間并不會鬧出什麼幺蛾子來。

這個在未來會攪動近代風云的女人,此時此刻,只不過是想享受一下垂簾聽政的快樂罷了。

ADVERTISEMENT

皇帝和太后相安無事,清朝內部也無大事發生。

當然也不可能是一點事兒也沒有。

清朝各地都有造反和起義,加上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國內情況一直不是很樂觀。

但好在這一時期有像曾國藩、左宗棠這樣忠心耿耿,且非常負責任有能力的大臣們,作為大清王朝忠心不二的打工人,他們專業為皇帝擦屁股,屬于是大清王朝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國內的叛亂起起落落,宣告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也被鎮壓。

然而好消息不止這一個。

在之前的道光、咸豐兩朝,西方勢力屢屢沖擊,這幫窮兇極惡的外國人在中原大地犯下了滔天罪孽,又圈地又要錢,完了還得簽條約,西方國家步步緊逼,清廷只能連連退讓。

到了同治一朝,中外之間的關系終于步入了一個緩沖期,外國人要錢給錢,要地給地,逐漸趨于滿足,不再鬧事兒,國內的起義運動也都宣布告吹。

皇帝突然發現,天下似乎太平了,自己似乎可以干點正事兒了。

要知道,能在近代史中謀得一段喘息的時間,是非常不容易的。鄰國日本,正是抓住機遇,搞起了明治維新,才走上了強國之路。

ADVERTISEMENT

中國從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開始搞變法革新,清政府當然也不能錯過這段寶貴的發展期。

清朝決定,開啟新時代,改革變法,不說恢復大清帝國往昔的榮光,至少不能再受洋人欺負。

改革第一步,成立新機構。

以往的六部,兵工禮吏刑戶,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需求,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必須要搞個新部門,于是,總理衙門誕生了。

總理衙門管得很多,但總結來說一句話,這是大清正牌掛名的外交部。

(總理衙門)

光搞個新單位,不叫改革,要改革,必須要鬧點大動靜,于是,一場名為「洋務運動」的改革開始了。

洋務運動,這是國中歷史的必修內容,但國中歷史只說清政府發起了洋務運動,并沒說洋務運動具體干什麼了。

其實很簡單,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洋是西方,務是學習,所以洋務運動就是一場學習西方主義的運動。

ADVERTISEMENT

外國人搞軍工廠,清朝也在上海、福州等地開辦軍工大廠。

外國人造船,清朝就掛牌成立福州船政局。

外國人搞發明,清朝也不能閑著,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機器局,西安機器局一個一個都開了起來。

國家要發展,光是硬件條件上來也不行,軟件也得跟上。

什麼是軟件?當然就是人才。

整天在私塾里學習之乎者也的秀才們已經不能滿足清政府的需要,大清急需一批近代化專業人才。

那麼請問近代化人才從哪兒來?

兩個渠道,一是咱們自己培養,二是咱們派人出去學習,學成歸來,為自己所用。

(留洋學生)

清政府雙管齊下,先辦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再派一堆小朋友出國留學。

除此之外,政府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廣泛翻譯外國書籍,架設電報,修建鐵路。

看來清政府終于肯轉變思路了。

ADVERTISEMENT

以前是西方國家破門而入,清朝被迫開門,現在變成了大清主動打開大門,走向世界。

但本質上,洋務運動仍然是失敗的。

從微觀的角度來講,洋務運動一直處于模仿階段,人家外國人干什麼,大清就跟著干什麼。

這屬于是「一直在模仿,從來不超越」。

結果模仿來模仿去,一點創新精神也沒有,搞來搞去,都是別人玩剩下的。

況且,清廷只愿意學習西方的技術,而對于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任何一點細微的變化,他們都不允許。

皇帝和大臣們都徘徊在一個狀態里,那就是在封建王朝的桎梏中因為有所創新而洋洋得意。

而從巨觀的角度來講,事實更加發人深省。

如果我們看過一些近現代的史料,會發現絕大多數文獻,會把洋務運動定性為清朝統治者在公元19世紀發起的一場自救行動。

什麼叫自救?

自救的意思就是維護自己的統治和權力。

本質上,清政府這麼來來回回的折騰,目的還是為了自己,為了封建王朝自身的發展,而不是希望改革能給當時的老百姓帶來好日子。

救自己,不救百姓。

動機不良,目的不純,焉有不敗之理?

ADVERTISEMENT

但這和同治皇帝關系倒不是很大,因為他畢竟只是一個小孩子。

我曾經看過很多歷史學者的講座,以及一些院校非常專業的歷史學術論文,里邊的有些內容我著實不敢茍同。

一部分文史工作者,指著歷朝歷代三到五歲的兒童皇帝,嚴肅批評人家當皇帝不認真不負責,是妥妥的亡國之君等等。

恕我直接,很滑稽,也很搞笑。

這些論調和大唐亡于楊玉環,大明亡于張居正一樣可笑。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絕對不會在一夜之間轟然倒退。

一個王朝的覆滅絕對不會全責在一個人身上,而把王朝滅亡的惡果推到一些裹著尿布,連上炕都費勁的傀儡皇帝身上,更是無稽之談,貽笑大方。

當然,我說這些,并不是要為同治皇帝辯解。

(同治皇帝)

十三年的皇帝生涯中,他的人生是有幸的,也是不幸的。

ADVERTISEMENT

有幸在于,歷來皇權爭奪,兇險萬分,刀光劍影,喋血宮廷者,大有人在,但身為獨苗的同治,登基之路卻異常順利。

他鐘鳴鼎盛,雍容尊貴的生活來得非常容易。

但過得好,只是皇帝這種職業的基本要求,而能不能讓自己治下的國家變得更好,才是人們對于皇帝的基本要求。

很顯然,同治皇帝并沒有達到這種要求。

他幼年喪父,沖齡登基,處在權力交接的內亂中,之后又有母親慈禧一家獨家,自己基本上沒干成什麼事兒。

如果非要說把洋務運動、同治中興這樣的詞安排給這位皇帝的話,我只能說,洋務運動很失敗,同治中興沒意義。

洋務運動是一場不著頭腦的模仿秀,而同治中興更像是大清王朝對自己的自我吹捧。

但你要明白,我這麼說,不是批評清朝,批評同治,反而,同治皇帝是我為數不多比較欣賞的帝王。

在他短短十九年的人生歲月里,他敢嘗試,敢求變,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有些帝王終其一生,只會把自己關在幽深的宮廷之中。

而同治,已經打算邁向世界了。

就算有人認為他是個失敗者,但我仍然覺得,同治和之后的光緒皇帝是那個時代的先行者,他們為中國未來的改革圖強探索了道路,哪怕,只是小一段。

歷史會在乎這一小段。

歷史會銘記每一個熠熠發光的人。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