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追溯香港黑社會發展史,「勝」字號是客家人幫會,「三合會」,取天時地利人和「三合」之意
2023/02/13

ADVERTISEMENT

香港黑社會的歷史溯源,要從清代的「洪門」說起。有史料記載,清雍正十一年,福建有一伙少林寺僧人主張「反清復明」,密謀舉事,不料走漏風聲,引來清兵圍攻。有五名僧人(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突圍逃走,這五個人後來被尊為洪門的「前五祖」,他們在逃跑途中又遇到了另外五個反清志士(吳天成、方惠成、張敬之、楊仗佑、林大江,即洪門「中五祖」),輾轉到達廣東惠州寶珠寺。

寶珠寺僧人吳天佑、洪太歲、姚必達、李式地、林永超(很巧又是五個人,他們當然就是洪門「后五祖」了)迎接逃亡的十位好漢入寺,他們一起成為南粵大地反清起義的帶頭人物,從廣東一路打到江西和湖北。 雍正十一年農歷七月二十五,反清義士們在湖北找了個叫紅花亭的地方開會,決定成立組織,推舉陳近南為首領,稱為「香主」。

ADVERTISEMENT

▲劉松仁在《鹿鼎記》中飾演的陳近南

當時這個秘密幫會的會眾均以「洪」為姓,傳說是因為在紅花亭聚會那天,陳近南率眾拜祭天地和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此時天邊出現紅光。因為「紅」與「洪」同音,故稱「洪門」

洪門逐漸發展到兩千多人,會眾遍及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當年八月,洪門的武裝力量一度攻占了某些鄉鎮,直逼武漢。但到九月就迅速被清軍反撲鎮壓,洪門成員化整為零,分散到各地潛伏下來,成了秘密組織。「洪」字拆開是「三八廿一」,洪門成員遂以「三八二十一」作為暗語。

到乾隆年間,洪門改稱「三合會」,取天時地利人和「三合」之意。一直到滿清覆亡,民國建立,洪門或者說三合會的活動都未曾止歇,有記載的洪門「山頭」達三十多個,覆蓋十多個省。後來的革命家陶成章、孫中山等人創立了光復會、同盟會等諸多會黨,大約也是從洪門這種秘密幫會的發展歷程中學了些斗爭經驗。

ADVERTISEMENT

▲五洲洪門懇親大會代表團合影

陶成章在《教會源流考》中就說:「志士仁人,不忍中原之涂炭,又結秘密團體,以求光復祖國,而洪門之會設也。何謂洪門?因明太祖年號洪武,故取以為名。」 孫中山也用洪門的興起,來表明他「驅除韃虜」的民族主義理念:「洪門者起于康熙時代,蓋康熙以前,明朝之忠臣烈士,多欲力圖恢復,誓不臣清,舍生赴義,屢起屢蹶,與虜拼命,然卒不救明朝之亡。迨康熙之世,清勢已盛,而明朝之忠烈亦死亡殆盡,二三遺老見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義根苗,流傳后代,故以反清復明之宗旨,結為團體,以待后有起者,可借為資助也,此殆洪門創設之本意也。」

洪門也好,三合會也好,這些組織名號只是作為一種傳統的象征沿用到今天。現 在香港警方把黑社會組織統稱三合會(Triad Society),香港警務處專門負責反黑行動的機構叫「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俗稱「O記」。但是香港黑社會并不是清朝那個三合會的直接分支,而是另有其發展邏輯。

ADVERTISEMENT

1842年英國占據香港,1845年港英政府發現香港境內有來自內地的三合會組織成員活動,于是立法打擊三合會,監禁和遣送一批三合會分子出境。不過這些源自內地的正統洪門中人并不多,所謂「強龍難壓地頭蛇」,香港本地的民間幫會勢力更加強盛。

▲三合會職位名稱及典故

從19世紀50年代起,香港社會經濟發展已具雛型,各行業雇員漸多,尤以西環、上環的搬運工為多。搬運工大部分是海豐或東莞人,雙方經常為爭奪生意發生械斗。由于華人警察中亦有不同籍貫人士,為維護同鄉利益,便對打斗聽之任之,不予干涉。自此,搬運工為保障自身利益、抗拒外人欺侮而紛紛成立各自幫會,有的以同鄉為招攬,有的以同業為依歸。至1858年底,香港成氣候的幫會有:

ADVERTISEMENT

「東字會」——東莞人的苦力組織;

「萬安堂」、「福安社」及「太平山體育會」,均與內地洪門有聯系;

「中和堂」——日后「和」字號三合會始祖;

「青年國術社」——潔凈局苦力組織;

「全」字號——由小販及油蔴地艇戶組成;

「勝」字號——客家人幫會,其后客家人逐漸參加潮州人團體;

「聯」字號——由海軍船塢工人及打字匠組成。

此外,當時香港還有一個更古老的秘密組織:「福義興」(又名「義興公司」)。它以商戶身份為掩護,半公開活動,主要為福建的洪門組織「萬寶山」向港澳僑胞募捐,實際上是中國大陸洪門在香港的分部,不參與港內洪門組織活動。幾十年后,「福義興」逐漸演變為純粹的潮州幫,是如今潮州幫三大黑社會組織中最具勢力的一環。

▲香港黑社會電影劇照

19世紀90年代,當時已有大量廣東人到香港打工,三邑人、四邑人、客家人、圍頭人(佘佬)團結成幫,一般自稱或登記注冊為「工人自助幫會」、「同鄉會」、「宗親會」。 1884年,第一個堂口正式成立,名叫做和合圖,注冊為「合法社團」

ADVERTISEMENT

,歸類為「工人自助幫會」;1884-1909,在香港共成立有26個小堂口,他們也沒有嚴格的幫規制度,亦沒有高低職位之分。其他分支與堂口分別稱為「勝和」、「利群」、「洪勝」、「勝義」、「義堂」、「一平」、「二平」、「利和」、「勝堂」等等。 

1909年前,前身是「勝和同鄉會」(現在東莞市莞城區勝和村同鄉會)的「勝和堂」,成立于香港九龍的深水埗區九龍仔,堂口歸屬和合圖;至1909年端午節,廣東洪門天寶心派遣勇義堂頭目「黑骨紅」(另一說為「黑骨仁」)來香港開「洪字頭」新堂,他來香港后,眼見香港各小堂口并無組織,于是提議聚合各幫人馬,并傳授洪門的洪拳、組織及幫規,并協議和平共存。為確立「以和為貴」精神,大家提出在各堂口的名稱上,再一律加上「和」字,形成既聯合、又獨立的和字頭的三合會。「勝和堂」遂成為「和勝和」。 1925年發生省港大罷工,失業人士助長黑幫擴大,和勝和借此急速擴張,從和合圖派系中的一個小堂口壯大而成為一個主導和記的社團。

ADVERTISEMENT

1930年,和勝和宣布脫離和合圖而獨立于和記內,和勝和成為和字頭派系的主流,于中國大陸解放后帶領和記與14K、新義安等社團鼎足而立于香港。 

1934年,過分壯大的和勝和內部一個以四邑人為主的堂口和安樂公布脫離和勝和,雖經此分裂后和勝和仍然是和記的主流。和勝和脫離和合桃后,和合桃會員以三邑人為主要成員,以四邑人為主要成員的和安樂脫離和勝和后, 和勝和變成以客家人與圍頭人(佘佬)為主要成員,故1980前也被俗稱為佘幫或客家幫。

▲葛肇煌

1949 年春,國民黨在大陸大勢已去。軍統頭子毛人鳳為日后卷土重來,授意部下聯系兩廣各洪門組織。 曾任國民黨第93師連長的葛肇煌,受命在廣州再設「洪發山」,重建「內八堂」

ADVERTISEMENT

,并把南寧「大洪山」易名「洪發山」合并,這就是「十四K」的前身。 十四,是指十四K的發源地——廣州市寶華路14號;「K」是國民黨(KuoMinTang)的首字母。 廣州解放前夕,葛肇煌帶著各堂香主、心腹逃到香港,不久自己到台灣「歸隊」,剩下的人馬便成為「十四K」的開山祖師。 「十四K」在港設壇立舵之初,自視「洪門」正統,公開承認效忠國民黨,政治色彩濃烈,因而與本土黑幫格格不入。前者自認「不是猛龍不過江」,后者則強調「強龍難壓地頭蛇」,時常火并,勢同冰炭。 「十四K」在香港占有一席之地后,迅速擴容,1960-1990年間,十四K曾擁有20萬會員,成為全球華人三大幫會之一,更曾被認為是「全球最大黑幫」。 70年代初期,十四K擴展至歐美各國唐人街及東南亞地區。台灣黑社會大派系「潮幫」的執牛耳者,就是「十四K」成員;日本在1973年以后發現「十四K」組織;澳門黑幫勢力中最強者亦為「十四K」組織。

ADVERTISEMENT

▲陳惠敏

陳惠敏,香港荃灣客家人,自幼愛習武,學過「譚家三展拳」和西洋拳擊,16歲加入14K。剛從學校畢業時,陳惠敏便去投考了警察,但由于年紀不符合要求而未被錄用,從而轉投獄警,便有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獄警的工作讓陳惠敏結識了很多幫會的大佬,并在獄中給予照應。當時身為獄警的他,在幫會中已經小有名氣,但由于終日面對枯燥的獄警工作,好似每天陪犯人坐牢一樣,陳惠敏做了2年8個月便轉做警察了。1967年,陳惠敏被警隊發現是幫會中人,于是退役,真正開展他的幫派生涯。他知道要「響朵」(黑社會之人上位),他必須轟轟烈烈的打幾場架

1970年和1971年,陳惠敏連奪兩屆東南亞拳擊賽冠軍。1983年,陳惠敏參加「世界精英搏擊大賽」,僅用35秒便擊倒日籍拳手森崎剛。70年代,李小龍的離世至使香港電影界急缺會功夫的演員,陳惠敏地「能打」聲明遠播,邵氏公司抓住機遇游說陳惠敏加入娛樂圈做演員,經過多番游說,陳惠敏才抱著玩玩的心態接拍了第一部電影,之后陸續在香港電影中露面,83年在《殺入愛情街》中飾演的江湖大佬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最佳男主角。

現在的陳惠敏,加入14K超過半個世紀,屬元老級,是大佬中的大佬,江湖輩分極高,陳惠敏透露各幫會有不同方法推舉龍頭:「各幫會各自有推舉龍頭大哥的方法,14K采用的是元老制,論資排輩,如不稱職便要下台;新義安用世襲制,和勝和則是每三年選舉制。」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