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300年間最牛的宰相: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2022/04/14

ADVERTISEMENT

開元十六年(728年),春風得意的唐玄宗在長安舉辦了一場儒、釋、道三教辯論大會。

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有識之士各抒己見。與會者中,一名9歲的孩童,以「詞辯注射,坐人皆屈」的本事,成功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

這個小孩名叫員俶,是頗受唐高宗賞識的武狀元員半千的孫子。得知其家族背景后,唐玄宗大為贊賞,連稱「難怪」,并故意詢問員俶:「這世間還有比你更聰明的神童嗎?」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員俶當即跪下表示:「我舅舅家的小表弟李泌就比我牛!」

唐玄宗大為驚訝,于是命內侍悄悄將李泌抱入宮中。

▲唐玄宗。圖源/劇照

據《新唐書》記載,李泌進宮時,恰逢宰相張說與唐玄宗在看棋手下棋。見李泌到來,張說有意考考這個小孩子,便對李泌說:「請你以‘方圓動靜’四個字賦詩一首。

ADVERTISEMENT

并為李泌舉了個例,稱:「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

沒想到,小小年紀的李泌不假思索,隨即對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唐玄宗聽后大喜,對其從優賞賜,并特意留其在宮中,好好陪忠王(即日后的唐肅宗李亨)玩耍。隨后,詔令其父母要對李泌「善以養之」。

臨走前,唐玄宗承諾,等李泌長大后,皇帝必對他這位「國之重器」委以重任。

至此,李泌的「大唐神童」之名響徹天下。不僅張說贊賞其為「奇童」,另一名大唐名相張九齡也呼之為「小友」,就連上了年紀的賀知章見到他,亦不禁贊嘆:「此稚子目如秋水,必拜卿相。」

01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的心性在7歲時就基本定格。

ADVERTISEMENT

7歲(虛歲)的李泌在殿上所對的「方圓動靜」,恰恰暗合了他一生的起起伏伏。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李泌年滿16歲。此時,離唐玄宗當年承諾的期限將至。

在啟程奉詔前,李泌特地前往拜訪他的忘年之交、名相張九齡,希望對方以過往的從政經驗給予自己些許提點。

結果,張九齡告訴他:「你年幼成名,并非什麼好事。縱觀歷史上如孔融、王勃之流,要麼從政被ㄕㄚ,要麼英年早逝。你應該暗自珍重,多韜光養晦,不要急著出名,多寫些名詩名言,縱情山水,不可過度贊揚自己,才是上策!」

▲唐朝詩人、開元名相張九齡。

這一年,張九齡因為得罪李林甫而遭陷害貶官。波詭云譎的朝局,讓他實在不忍看到這個曾被皇帝視為「國之重器」的天才,因被迫卷入朝中爭斗而湮沒于世。

ADVERTISEMENT

優質人才都是留待日后有大用的!

聽聞張九齡的話后,李泌幡然醒悟,遂告別老友張九齡,往游于嵩山、華山、終南山之間,潛心修習《易經》,修煉神仙之術,于山間拜會志同仙友,儼然一副世外神仙的樣貌。

不過,李泌此時年紀尚輕,雖明白了張九齡所說的字面意思,卻未必能參透其中本義。正如《道德經》開篇第一句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便只有12個字,其中蘊含的人生哲學,卻也不是人人皆可理解。

尊道尚道,講究的就是一個「無為」。不是讓人不干活,而是讓人清心寡欲,將一切事態都看淡,最好不要有功利心。李泌此時還是個白衣少年,血氣方剛,要他「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未免有些強人所難。因此,在山間修行一段時間后,他又想起了千里之外的朝堂。

進入天寶年間(742—756),曾經銳意進取、締造開元盛世的唐玄宗已年近遲暮。比起從前每天處理國事要務,此時他更熱衷于與楊貴妃一起,我作曲來,你跳舞。朝堂之上,曾經張說、張九齡、姚崇、宋璟等四大名相競風流的局面已成往事,取而代之的是李林甫、楊國忠之流。

ADVERTISEMENT

廟堂之上爾虞我詐,地方藩鎮擁兵自重,大唐雖是盛世,卻處處都埋著定時炸彈。

耐不住山野清修無欲無求之苦的李泌決心返回京城,嘗試尋找一個時機進入朝堂,大顯身手。

李泌出身于遼東李氏,祖上是與李唐先祖李虎同列「西魏八大柱國」之一的李弼。這一出身背景,使得無所事事的李泌回京之后,亦能時常混跡于上流社會。除了張九齡等人,唐玄宗的兄妹寧王和玉真公主也是李泌的至交好友。通過這些關系,李泌得以「毛遂自薦」,向唐玄宗進獻《復明堂九鼎議》。

看見熟悉的筆墨,唐玄宗一下子想起了多年前那個在御前賦詩的7歲小孩。

李泌成年后的表現,并沒有讓期待多年的唐玄宗失望。于是,心中甚喜的唐玄宗趕緊召來了這個許久未見的「神童」。

在御前,結合自己多年游山隱居的經歷,李泌為唐玄宗講解了一遍他所理解的《道德經》。或許因這些年往來于嵩山、衡山等名山大川,胸懷變得更寬廣了,時年29歲的李泌對道學精義的理解,深深折服了唐玄宗。

這次,唐玄宗沒有食言,當即冊封李泌為待詔翰林,讓其陪同已成為太子的忠王李亨留在東宮好好讀書。

ADVERTISEMENT

對于唐玄宗的安排,太子李亨感到十分滿意。

而供奉東宮的李泌也沒閑著,一到任就對楊國忠、安祿山等當下與大唐時局動蕩息息相關的人物,寫詩挖苦。此舉無疑給自己挖了個坑,對其怨恨不已的楊國忠、安祿山等人,趁勢將他逐出朝廷,外置蘄春郡(今湖北蘄春)為官。

02

都說「禍之福所依,福之禍所倚」。被放逐朝堂之外的李泌,反而躲過了之后爆發的安史之亂。

遭受這次政治打擊,李泌終于明白當年張九齡所言的朝廷險惡。

他辭去了蘄春郡的任官,重新歸隱山林。二次隱居,他的內心也發生了改變,逐漸變成一個不食五谷且身具仙風道骨的神人。

經過這次退隱,李泌養成了不顯山不露水的性格,不會像早期從政那樣魯莽,隨隨便便張口表達自己對某件事情的具體看法。

安史之亂爆發后,曾經的盛世大唐景象灰飛煙滅。沉迷唱曲作詩的唐玄宗匆匆離開長安,舉家搬遷西南,進入蜀中。皇太子李亨則在部分對大唐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將護衛下,移駕靈武,登基稱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ADVERTISEMENT

回到河南嵩山的李泌,聽聞朝中發生的一系列劇變,心中也有難言的悲痛憂愁。即便自己早已似世外高人,但對朝廷國家那種發自內心的熱愛,自小就有。正如當年,他在第一次出山前所做的《長歌行》所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

請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

這種「范蠡式」的功成名就后的歸隱,才是他真正欣賞的人生志向。為此,他常常于山間賦詩,處處透露出他想重新匡扶家國、振興社稷的想法。

身處靈武的唐肅宗李亨登基后,立即想起身處江湖之遠的李泌,趕緊命宮人手持自己的親筆書信趕往嵩山。李泌得到書信后,心中甚喜,便收拾行裝,出山應召。

來到靈武后,唐肅宗李亨并沒有立即向李泌問東問西,而是當眾在李泌面前大打「感情牌」。據史料記載,李泌等眾人回到靈武城時,聞訊而來的唐肅宗立即降階出宮歡迎。見到李泌后,唐肅宗瞬間流出了兩行熱淚,緊緊握住對方的手,久久不松開。

ADVERTISEMENT

▲唐肅宗李亨。圖源/劇照

李泌自幼聰穎過人,成年后又得到張九齡等政壇老手點撥。看到昔日東宮好友的懇切,再結合時局的風云變幻,他知道,自己再無重回山林隱居的選擇了。

從此,靈武小朝廷的文武百官發現,唐肅宗身邊多了一位身著白衣的世外高人。

唐肅宗在備策顧問時,常常對李泌投去期盼的目光。而李泌所言,唐肅宗也都一切照辦。哪怕是關乎大唐國運的軍國重事,唐肅宗也要等到李泌拍板,才吩咐手下照章辦事。

大家開始暗自覺得,這個白衣居士并不簡單。

03

起初剛到靈武時,唐肅宗想要盡快打開局面,重振大唐士氣,便在腳跟還未站穩時,急令部隊應戰,收復失地。結果,因戰場局勢變化,部隊損失慘重,令原本兵力就不富足的的靈武小朝廷,變得更加捉襟見肘了。

唐肅宗越發感覺自己身邊無人可用,而朝廷叛軍兵強馬壯,想想就心灰意冷。

但李泌向唐肅宗進言,稱「賊之驍將,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數人而已」

ADVERTISEMENT

。這樣說的目的,是想讓唐肅宗這個做皇帝的,不要先自亂陣腳。敵人沒有你想的那麼強大。

李泌也確實發現了叛軍在軍事上的漏洞。那就是叛軍除了攻打兩京(長安、洛陽)的部隊外,大部分精銳仍集結在范陽一帶(在今北京市和河北保定市北部交界一帶)。如果要繼續增兵南下,勢必要經過井陘關和河東郡(在今山西夏縣一帶)。而這兩個地方,始終未被叛軍占領。

于是,在李泌的提議下,唐肅宗緊急調動了靈武小朝廷中兩個常勝將軍——李光弼和郭子儀分守兩地,互為犄角,對叛軍的兵線攔腰截斷。

可以說,李光弼、郭子儀兩人再造大唐的軍功章上,理應有運籌帷幄的李泌的一半。

▲再造大唐的郭子儀將軍。

不過,收復兩京、光復大唐的百世奇功,對唐肅宗而言,誘惑力更大。

ADVERTISEMENT

故在令叛軍首尾不相顧的同時,唐肅宗在執行李泌的計劃上也打了折扣——讓在外征戰的大唐軍隊以相對沉重的代價,先收復長安、洛陽,再進行下一步剿匪平叛計劃。

這使得本來能盡快結束的平叛任務,硬是拖成了大唐歷史上的「八年抗戰」。

為了擴大戰果,至德二載(757年)盛夏剛過,唐肅宗向大唐將士下達命令,要求對安慶緒(安祿山兒子,剛ㄕㄚ父自立)、史思明一伙發起總攻。

臨行前,唐肅宗特別設立「天下兵馬元帥」一職,并屬意他的二兒子建寧王李倓,想要借他的英武果敢,進一步提升大唐士氣。

唐肅宗把這件事告訴了李泌,希望能獲得支持。

沒想到,李泌直言此舉甚是不妥。李泌認為,廣平王李俶和建寧王李倓本身就是關系要好的兩兄弟,且李俶居長,又是唐肅宗屬意的太子人選,未來繼承大唐基業的可能性非常大。

也就是說,「天下兵馬元帥」這個職位,應該由李俶來做,而不是別人。

ADVERTISEMENT

▲廣平王李俶。圖源/劇照

面對首席智囊的反駁,唐肅宗表示:「廣平王俶,是嗣君,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何必以當兵馬元帥為重?」言外之意,李俶要做未來的皇帝,已經是默認的事實,哪里還需要靠一兩件軍功來確立威信,奠定儲君之位?

李泌話鋒一轉,向唐肅宗講起了大唐歷史上的玄武門之變,以及唐肅宗的大伯李成器因忌憚三弟李隆基的軍功,被迫讓位給對方的故事,并直言:「現今天下危難之際,眾心所屬,在于元帥。」

唐肅宗聽完,隨即改變主意,封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諸如李光弼、郭子儀等眾將皆受元帥節制。

事后,對皇位毫無興趣的建寧王李倓在聽聞這段宮闈秘事后,親自求見李泌,說正是李泌的仗義執言,救了自己一條性命。

04

然而,建寧王李倓最終還是難逃一死。

彼時,在唐肅宗的后宮,張良娣因「性巧慧,極能迎合肅宗之意」,頗受信任。而張良娣原本與唐玄宗也極具淵源,她的祖母鄧國夫人為唐玄宗生母昭成皇后的親姐妹。

ADVERTISEMENT

唐玄宗幼時,姨母曾對他「鞠愛篤備」。可以說,張良娣的出現,多半有唐玄宗想要監視或督促太子李亨的意思在里面。

當張良娣極力在唐肅宗面前表演各種「倉猝之際,以身當之」、「產后三日即起為戰士縫衣」等籠絡人心的行徑時,偏安西南一隅的唐玄宗都看在眼里。為了獎勵兒媳的「豐功偉績」,唐玄宗還特地將只有帝王游獵時才享用的「七寶鞍」送給了張良娣。

面對張良娣,唐肅宗并沒有太多真情。

但為了討好唐玄宗,唐肅宗向李泌表達了內心的想法:「朕想使良娣正位中宮為皇后,以安上皇(唐玄宗)之心,先生以為如何?」

李泌心知,此事不過是唐肅宗想要做做樣子,本沒有理由阻止。可對于這位自己深交了數十年的帝王,李泌很清楚他的弱點。加上此時正值亂世,封后一事耗費巨大,所以李泌表示極力反對。

見李泌未同意立后一事,唐肅宗也就先擱置了此事。

建寧王李倓在聽聞這件事后,痛哭流涕,跑到父親唐肅宗面前,切言:「兒臣認為如今雖憂慮禍亂未平,但陛下從善如流,過不了多久必能見陛下迎回上皇,以表孝心。

ADVERTISEMENT

▲建寧王李倓。圖源/劇照

凡此種種,讓張良娣心中生起對李泌和李倓二人的仇恨之心。

于是,張良娣聯合唐肅宗身邊的親信太監李輔國,誣告建寧王李倓陰謀除掉兄長廣平王,奪取天下兵馬元帥之職。想起從前李泌所言,唐肅宗未免后怕,當即下旨處決了自己的親兒子。

事發后,廣平王李俶及李泌皆「內懼」。

為了給關系極好的弟弟李倓報仇,李俶甚至想到要借用手中的兵力,起兵造反,除掉張良娣等人,匡扶社稷。但李泌出言勸阻了廣平王,他說:「不可,王沒見建寧王怎麼惹禍的嗎?」

李泌表示,廣平王你只要事事順從張良娣即可,無須擔心你的太子之位,她不敢動你。至于我,等幫完陛下之后,我打哪來回哪去,不礙事。

果不其然,此后,張良娣雖仍懷不軌之心,表面上對李俶等人卻還是客客氣氣。

ADVERTISEMENT

05

寶應元年(762年),唐玄宗、唐肅宗相繼駕崩,即位的正是先帝們屬意的廣平王。而李泌在平叛大局已定之際,即兌現承諾,重新歸隱山林,韜光養晦。

一想起李泌對自己登基前的保全,唐代宗李豫(李俶登基后改名李豫)便不想錯過如此奇才。他深知,李泌并非真正熱衷于隱士生活之人,一切的縱情山水,不過皆因朝局昏暗而被迫選擇的明哲保身法子。

在平定朝中張良娣、李輔國一伙的叛亂后,唐代宗將李泌召還朝中。

▲張良娣。圖源/劇照

面對亦師亦友般的李泌,唐代宗不僅想改變李泌多年來只茹素不吃肉、不娶妻的習慣,還想讓李泌做真正意義上的宰相,把握朝局,輔佐自己成就大唐中興。

但此時的朝局,除了文官黨爭,還有宦官集團。

ADVERTISEMENT

即便皇帝有心想保李泌,李泌本人也不想多呆。唐代宗無法,只得以貶官杭州刺史的方式,將李泌妥善安置地方,以待日后大唐再遇危難時,可備策問這位「救時宰相」。

大歷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病逝,太子李適登基,是為唐德宗。

在唐德宗一朝,藩鎮割據問題愈演愈烈。至建中四年(783年),涇原節度使朱泚的一場叛亂,甚至使唐德宗讓出了長安,跑到梁州(今陜西漢中)一帶,惶恐度日。

為了再度光復大唐,李適不惜假借吐蕃之手,準備聯合外部勢力,清剿藩鎮。殊不知,此舉卻令吐蕃有了吞并大唐的機會,在朱泚叛亂基本平定后,吐蕃開始向大唐索要安西、北庭兩地,并出兵攻占了隴右、河西一帶。大唐再次陷入戰火中。

值此危難之際,唐德宗想起了那個曾經幫助父祖匡扶大唐,卻被放逐地方的人,趕緊派人請李泌出山,主持大局。

如此,折騰了大半輩子的李泌又有活干了。

這一年,曾經的「大唐神童」已年過花甲。盡管雙目已識字不清,但心中的謀略依舊運用純熟。為了方便李泌主持工作,唐德宗命李泌「日值西省(中書省)以侯對」

ADVERTISEMENT

,給了李泌事實上的宰相之權。

李泌一上任,就直接否決了唐德宗準備割讓領土饋贈吐蕃的想法。他指出,兩地要塞一旦被吐蕃要了去,關中將無險可守,長安恐怕更加危險。況且,北庭、安西皆軍事重鎮,即便皇帝不念守土將士之功,將二地割讓出去,被迫離開故土的眾將士估計也接受不了,必然反叛。

總之,割地是萬萬不能干的事情。

依李泌的看法,大唐在內有藩鎮、外有吐蕃的情況下,應該著眼于一個更大的視野。就像當年在唐玄宗那兒看棋手們下棋一樣,在李泌心中,大唐也好,吐蕃也罷,都不過是棋盤里的棋子,只要運用得當,翻盤并非沒有可能。

他的策略是,「北聯回紇,西和大食,南結南詔、天竺,共制吐蕃」。

除了與大唐接壤,吐蕃北邊緊鄰回紇,西邊挨著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南邊還有小國南詔、天竺(今印度)等。在復雜的地緣政治中,吐蕃或多或少都曾阻擋這些國家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北邊的回紇,此時才歷三、四代可汗,正是開疆拓土的大好時機。

侵吞他國領土的活兒,回紇自然第一個愿意。

ADVERTISEMENT

而且,為了穩定大唐皇帝的心,回紇宰相頓莫賀在謀反篡奪前任牟羽可汗位置時,還特地遣使來請求唐朝允許他們稱臣。因此,聯合回紇絕無問題。

可是,唐德宗即位前曾與回紇人有些小過節,如今大唐有難,身為皇帝的他,實在拉不下臉來求人家。

▲唐德宗李適畫像。

沒辦法,李泌只好以去職歸隱相要挾。

迫于無奈,唐德宗只得同意與回紇人結盟共抗吐蕃。

貞元三年(787年),大唐咸安公主正式下嫁頓莫賀,同旨冊封頓莫賀為「長壽天親可汗」。為表示誠意,頓莫賀也啟奏大唐皇帝,稱:「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

在李泌的協調下,大唐又相繼與南詔、天竺、黑衣大食等吐蕃鄰國達成同盟協議,四國共分吐蕃。

自此,吐蕃國力急轉直下,為四處爆發的戰火,疲于奔命,再也無法顧及東侵大唐。

ADVERTISEMENT

只是這種局面,李泌無緣看到了。

就在該戰略提出兩年后,貞元五年(789年),曾四度出山、三救大唐于水火的「救時宰相」李泌在長安與世長辭,享年68歲。盡管他這一生在朝時日不多,但每次一出場必能扭轉時局。

天不絕大唐,多虧唐玄宗早年無意間發掘了這個奇人,就此為大唐續命百年。

多年后,吐蕃在四方勢力的合圍下,越來越弱,徹底失去強國霸主的地位。沒了外患的威脅,唐德宗的孫子唐憲宗終于可以對藩鎮各個擊破,迎來「元和中興」時代。

那時候,已經很少人知道,有一個白衣奇人,早早就為大唐布下了棋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