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8張漫畫揭露最危險的教育:不想毀掉孩子,這些行為父母請自查
2022/04/20

ADVERTISEMENT

沒有良好的親子關系,所有的教育都是空中樓閣。

兒童教育專家錢志亮曾說過:

「親子關系大于教育,父母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把親子關系建立好。」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一生幸福與安全感的源泉,更是教育的前提。

有人把親子關系比作一個情感賬戶,當情感賬戶里面儲存的愛、陪伴、理解和尊重足夠多的時候,賬戶就會有盈余,孩子的內心也是富足的;

而當里面批評、指責、否認和懷疑居多時,賬戶余額就會減少,甚至呈現虧損狀態。

比如以下這8種常見行為,就在不知不覺間透支了親子賬戶。

控制不住脾氣,經常遷怒于孩子

ADVERTISEMENT

以前,我家隔壁住著一對母女,聽說男主人早年生意失敗跑了,只留下她一人帶著女兒生活。

可能是因為命運不順,加上生活擔子重,經常看到她把情緒發泄在5、6歲的女兒身上:

吃飯吃得慢了,大聲吼罵;

衣服穿反了,被訓斥做什麼都不行;

有次因為作業沒做完,被批評了一路……

而小女孩總是低著頭,從不頂嘴,一副安靜乖巧的模樣。

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父母經常遷怒于孩子,會讓孩子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怒父母,招來一頓打罵怒吼。

這樣的孩子,從小內心極度脆弱,父母的存在對他們來說不是溫暖和力量,而是無盡的恐懼。

這讓他們整個童年都是灰暗、無光的,長大后也很容易敏感、情緒化,一生都活在父母的陰影之下。

所以,不管生活有多難,父母也請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ADVERTISEMENT

習慣在孩子開心的時候潑冷水

看過一個綜藝節目,里面有個5歲的小男孩叫葫蘆娃。

他每次參加比賽都是第一名,可他的爸爸媽媽從來沒有表揚過他。

他在節目中低落地說道:「我每次有些厲害的話,媽媽都說我離別人遠著呢。」

當場上嘉賓問他:「沒有得到應有的夸獎,你覺得委屈嗎?」

他忍不住捂著眼睛哭了起來。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擁有他人的賞識。」

不少父母給孩子潑涼水,就是怕孩子滋生自滿的情緒,提醒孩子保持清醒,持續努力。

卻忘了,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親密的人,沒有哪個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夸贊。

經常被父母打擊、潑冷水的孩子,心里總是傷痕累累,一生都帶著自卑的影子。

好的父母,都很擅長給孩子捧場,經常肯定他的努力,贊賞他的勇氣,欣賞他的態度。

ADVERTISEMENT

這種發自心底的欣賞,會給孩子的內心注入「我可以」、「我能行」的信心,讓孩子做事越來越有動力。

經常在孩子面前指責伴侶

知乎上看過一個博主的故事:

她的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失業了,每天都去外面找活干,最大的愛好就是干完活和一群工友去喝酒,經常喝到很晚。

為此,她父母三天兩頭吵架,她的記憶中充滿了兩人指責、謾罵和嘶吼的聲音。

每次父母吵完架,第二天,媽媽總是在她面前抱怨、訴苦,說她爸怎麼沒良心,自己真是瞎了眼……

ADVERTISEMENT

稚嫩的她不懂爸爸做錯了什麼,卻在心里給父親打下「有罪」「廢物」的印記。

直到后來,她才明白,其實父親并沒有那麼差,她大學的學費是父親打了幾份工,一點一滴攢起來的。

可是,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她幾乎就沒正眼看過父親,性格也受母親影響,容易怨天尤人,尤其喜歡指責自己的另一半。

其實,在孩子面前嫌棄、指責自己的伴侶,傷害的不止是孩子和另一半的關系。

更對孩子的性格、人際關系處理,尤其是對未來的親密關系建立影響深遠。

婚姻不是一條平坦的大道,不可避免有矛盾和爭吵。

理性地解決問題,對伴侶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努力營造一個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孩子才能對生活滿懷信心和希望。

用權威逼迫孩子聽話

ADVERTISEMENT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場景:

孩子叛逆、不聽話,父母便動輒威脅逼迫孩子:

「怎麼又在畫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以后再讓我看到就沒收!

你要是再敢玩游戲,我就把你的腿打斷!」

可是孩子不是你的下屬,利用父母的權威一味逼迫孩子順從,盡管一時「贏了」孩子,卻會讓孩子內心越發叛逆。

記得看過一個故事,一個高中男生在家里和媽媽因學習發生矛盾,母子二人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最后,盛怒之下的男孩趁媽媽不注意,從5樓一躍而下,下肢粉碎性骨折,要在輪椅上度過一生。

而媽媽的余生也充滿了悔恨。

《正面管教》一書中寫道:

「父母想要贏得對孩子的管教,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覺到,你是和他一邊的,而且無論任何時候,你都是尊重他,理解他的。」

真正高情商的父母,都懂得蹲下來,以平等的關系去傾聽孩子的心聲。

當一個孩子感覺到流動的愛與理解,自然愿意敞開心扉,聽父母的話。

ADVERTISEMENT

喜歡對孩子冷嘲熱諷

知乎上一位博主講過自己從小和媽媽相處的瞬間:

她花費半個月編織了一個錢包,媽媽說有那功夫怎麼不用到學習上;

她覺得自己胖,想減肥,媽媽說,就你那長相,減下來還是一樣丑;

她說以后想當主持人,媽媽說,醒醒吧,別做夢了。

漸漸地,她做什麼事都沒有底氣,也徹底關上了跟媽媽的溝通之門。

她其實知道媽媽很愛她,默默為她付出了很多,可是這麼多年,她始終沒辦法像別的女孩一樣,跟媽媽親密無間。

幾米曾說過: 孩子寧愿被仙人掌刺傷媽,也不愿意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言語這東西傷人于無形,父母的嘲諷,看似無意,卻一刀刀扎在了孩子的心上。

實際上,再深情的舐犢之心也需要正確的表達,才能被孩子所接受。

好好說話,對孩子多一點鼓勵,少一點打擊,多一點溫柔,少一點諷刺,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ADVERTISEMENT

漠視孩子的隱私

曾經看到一則新聞:

一位媽媽在家里安裝了一臺攝像頭,通過手機隨時監視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比如是否按時看書,坐姿是否端正等等……

攝像頭還有對講功能,家里會冷不丁傳出媽媽的聲音:「坐直一點!你在看什麼書啊!怎麼又在看動畫片!」

真是難以想象,這個時刻活在媽媽監視下,毫無隱私的孩子,內心經歷著怎樣的煎熬?

多少父母覺得,我是你的監護人,你有什麼秘密是我不能知道的?

于是,他們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監督孩子的一舉一動;

ADVERTISEMENT

他們門也不敲,毫不猶豫地闖入孩子的房間;

甚至不經同意就打開孩子的抽屜,肆意翻看他們的隱私……

殊不知這種行為,正在嚴重剝奪著孩子的自尊,侵蝕著孩子的隱私。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難以建立起對父母的信任,沒有安全感,也感受不到一絲一毫的幸福。

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需要自己的成長空間。

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保持一定的界限,才能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家才能成為溫暖的港灣。

總拿孩子跟別人比較

曾經有節目做過一個街頭采訪,問孩子們:「你最討厭父母對你說什麼?」

ADVERTISEMENT

答案五花八門,其中提及頻率最高的,就是拿自己跟別人家孩子作比較:

「你看隔壁小哥哥,跟你同歲,人家成績好,運動也厲害,哪哪都比你強。」

「你和小花一起學的古箏,怎麼人家都考到6級了,你還啥也不是?」

多少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攀比的工具,從孩子的才藝、成績、到將來在哪里上班,找什麼樣的另一半,都要拿跟別人比一比。

長久以來,「別人家的孩子」就像一根毒刺,扎傷了孩子幼小的心,摧毀了他們的自信,也把他們推得越來越遠。

當孩子活成父母的面子,他的里子也將千瘡百孔。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每一朵花,都會綻放不同的光彩。

父母的終極使命,應該是去接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挖掘孩子身上的優點,幫助他以獨有的姿態綻放。

對孩子過度控制

ADVERTISEMENT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種父母:

小時候,孩子上什麼興趣班,平常穿什麼、吃什麼、和誰交朋友都要管;

等孩子長大了,又幫孩子規劃專業、安排工作、篩選結婚對象.....步步緊逼,嚴絲合縫。

這種以愛為名的控制,看似為孩子謀劃深遠,本質不過是強迫孩子去過父母想要他過的生活。

電影《囧媽》中,母親強勢干涉著兒子伊萬的生活。

明明兒子都40多歲的人了,平常卻連吃幾塊紅燒肉、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都要嚴格按照她的安排來。

這種嚴密控制讓伊萬倍感窒息,并在不經意間把這種親密模式投射到了妻子身上,導致妻子提出失婚。

最后,崩潰不已的他選擇坐上火車,獨自逃離。

英國倫敦大學做過一項研究:

「兒童長期受父母控制,會造成終生的傷害,長大后獨立性差,依賴性強,無論在哪個階段,幸福指數都更低。

ADVERTISEMENT

草木會發芽,孩子會長大,歲月的列車,不為誰停下。

真正得體的父母從不過度干預孩子的人生,而是「我愛你,所以我愿意放手,去讓你過你想要的生活。」

作家池莉寫過一段話給孩子:

「我對你的愛,是我生命里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微笑,每一滴淚水。

如果上帝允許,我只會更加愛你!」

我相信每個家長都深愛自己的孩子,只是有時候因為不夠成熟,在教育路上逐漸迷失了。

真正的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是默默的放手與成全。

是孩子在你面前可以哭、可以笑、可以成功、可以失敗,可以盡情地做自己。

能和孩子建立這樣和諧、愉快、親昵的親子關系,是父母一生的幸運。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