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唐德宗:從武力削藩到縱藩,懲宦到寵宦,一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人生
2022/07/30

ADVERTISEMENT

說起唐德宗,人們不得不承認在他即位之初,他是一位胸有鴻鵠大志、倡導清正廉潔的強明皇帝,但是這一切都在一場兵變動亂后就徹底改變了。

在那之后,唐德宗變得越來越昏庸,他從武力削藩到縱藩,從懲宦到寵宦,親手打破了眼前的大唐盛世,也迎來了自己的悲劇人生。

那麼,事情的經過是什麼樣的呢?唐德宗又為什麼會從一代強明皇帝變成無道昏君呢?

唐德宗

李適早年平定安史之亂

李適,于742年5月27日出生在長安大內的東宮之中,是唐代宗李豫與睿真沈皇后之子,也是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在李適幼年時期,他生活在唐玄宗開創的「開元盛世」之中,當時的唐朝是一個富國民強的國家,經濟也在這時達到了鼎盛。

但是之后由于唐朝封建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土地兼并的進程,使得百姓四處遷徙流亡,而統治集團又日益腐化,君與臣、武將與文臣之間的內部矛盾日益激化,促使社會矛盾也日益尖銳化。

ADVERTISEMENT

在這樣的背景下,755年的11月,長安城爆發了安史之亂,但是在當時,面對敵軍勁敵,唐玄宗逐漸喪失了曾經開創盛世的精神,變得更加揮金如土,使得朝政日益腐敗。

唐玄宗

最終756年,長安城門失守,唐玄宗出逃,唐朝也一度陷于天下大亂之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當時年僅14歲的李適目睹了硝煙四起的戰爭,親身經歷了戰火的洗禮,也飽嘗了戰亂所帶來的家國之痛。

762年4月,李適的父親李豫繼位,登基為唐代宗。同年5月,唐代宗改封其長子李適為魯王,并下令命他為天下兵馬元帥,賦予他與安史叛軍進行最后決戰的使命。

此后,李適帶兵東征,坐鎮陜州,唐軍左右夾攻叛軍,殺傷叛軍數萬人馬,在戰爭中接連取勝,成功攻占洛陽城,最終763年春天,安史之亂徹底結束。

ADVERTISEMENT

安史之亂結束后,雖然叛軍在名義上承認了朝廷,但實際上此后的唐朝已經開始進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

李適登基為帝,頗有一番中興氣象

安史之亂平定后,李適因戰績功勞被拜為尚書令,獎賞無數。

764年正月,唐代宗立李適為皇太子,行冊禮。799年5月,唐代宗駕崩,38歲的李適繼位,登基為唐德宗,定年號為建中、興元、貞元,尊號為圣神文武皇帝。

在唐德宗即位之初,他以強明自居,做了很多件十分有風范的事情,深得人心。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詔天下毋得奏祥瑞」,正是因為經歷過開元盛世與安史之亂,唐德宗李適深知清明節儉的重要性。

因此他昭告天下停止進貢珍禽異獸,拒絕使用金飾,破除迷信,放逐宮女數百人,盡顯皇恩浩蕩。

ADVERTISEMENT

第二件事是他以淄青節度使的獻錢來慰勞淄青將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得將士們人人戴上恩,同時還以此告誡各級官員不要走歪門邪道,要清廉為官。

唐德宗

第三件事是他殺雞儆猴治弊政,在當時,宦官受賄索賄之風十分盛行,原因在于李適的父親唐代宗在位期間,對宦官十分恩寵,任其公開索賄,助長了朝廷的腐敗之風。

而李適當時作為皇太子,對這一切都看得十分清楚,因而在他即位之初,他便下定決心要將其徹底整治。

他先是對中使邵光超施以仗刑并將其流放,給各位宦官以警示,然后又明令嚴禁宦官干政,嚴禁奢靡賄賂,他還收罷兵權,堅持信用文武百官,而疏斥宦官。

如此一來,唐德宗在他即位之初,便使得唐朝頗有一番中興氣象,史書中都稱為「中外皆悅」

ADVERTISEMENT

,也稱為「天下以為太平之治,庶幾可望」,意思就是,在當時天下人都紛紛贊嘆唐德宗實乃一位明君。

唐德宗劇照

李適削藩之戰,走向悲劇人生

即使在唐德宗即位之初,唐朝呈現出一些朝氣蓬勃的新氣象,但這一切都將只能是曇花一現而無法長期保持下去,原因就在于雖然安史之亂已經被平定,但是這場叛亂造成的后果十分嚴重。

社會混亂、藩鎮割據、剝削加重、邊疆不穩等,而這一切都一直影響到唐德宗在位時期,尤其是藩鎮割據。

在唐德宗即位之初,他一直對藩鎮之事多有忽視,使得其勢力日益增強。此后,唐德宗一直都在試圖對地方藩鎮節度使的權力進行控制與削弱,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削藩,并對宦官施以嚴厲懲罰。

781年,河北成德鎮的節度使李寶臣病死了,唐德宗以此為切入口,悄無聲息地拉開了掌控節度使權利這一戰爭的序幕。

ADVERTISEMENT

唐德宗

因為按照傳統慣例,藩鎮節度使的職位是由家族沿襲的,因而在李寶臣死后,他的兒子李惟岳便上書請求繼承父位,但是唐德宗李適不管朝廷的穩定而堅決將李惟岳的上書否決,引得藩鎮節度使們紛紛大怒。

從那時開始,李惟岳便開始私下拉攏魏博節度使、淄青節度使以及山南節度使等一眾人,想要共同抵抗唐德宗李適。

為了消滅叛亂的藩鎮,唐德宗親自征調數萬人將士戍守關東,徹底打響了武力削藩的戰役。

在這場戰役的初期階段,唐德宗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先后殺死了幾位藩鎮節度使,并以強大的武力逼使對方投降。

ADVERTISEMENT

唐德宗劇照

但是,令唐德宗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一切勝利的跡象只是暫時的,因而他在以武力削藩的過程中,使用了錯誤的戰略。

他利用藩鎮來對打藩鎮,這便使得很多在他陣營中、參與朝廷削藩戰役的節度使不滿,但是唐德宗并未察覺,也并未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 從此,削藩戰役的形勢發生天翻地覆的轉變。

782年,盧龍節度使、成德節度使、淄青節度使以及魏博節度使正式聯盟,結為四大藩鎮,聯手對抗朝廷。此后,淮西節度使見狀,毅然與四大藩鎮勾結,決定反叛,使得戰火迅速蔓延至淮西。

次年,唐德宗下令調集涇原兵馬支援淮西,繼續以武力削藩,但是由于唐德宗沒有充分考慮到軍中士兵的伙食福利等,而引得士兵們十分不滿,最終在途徑長安的時候,軍中發生了嘩變,也就是著名的「涇師之變」。

ADVERTISEMENT

唐德宗劇照

遭遇這一「涇師之變」后,唐德宗李適倉皇出逃避難。嘩變之中,天下陷入一片動亂,此時朱泚稱大秦帝,定年號為應天,使得唐德宗的削藩之戰被迫終止。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德宗的逃難過程中,發生了一件改變他命運的事情。

當得知亂軍入城的消息后,唐德宗當即便下令讓禁軍保衛宮室、護其左右,但是讓他失望的是他一向信賴的禁軍卻沒有能力召集足夠的兵馬抵御叛軍,反而是他一向排斥的竇文場、霍仙鳴等百余名宦官在危急時刻保護了他的性命。

經過此事,唐德宗被宦官的忠心可依所感動,逐漸改變了一開始疏斥宦官的態度,甚至逐漸變成了寵信奸臣。

唐德宗劇照

比如在780年-783年間,唐德宗過于寵信盧杞與奸臣裴延齡,讓他們擔任了朝廷要職,還不聽忠臣忠告,從而最終招致了禍亂,加劇了天下動亂,使得百姓窮困潦倒,還使得顏真卿與宰相陸贄等朝廷寵臣身受其害。

ADVERTISEMENT

此后,784年,唐德宗雖然向天下百姓公開承認了自己「朕實不君」的過錯,但是他并沒有改變對于宦官的寵信,反而錯上加錯,他先是開始調整了對藩鎮用兵的政策,赦免了叛亂的藩鎮,對節度使寬大處理。

之后,唐德宗還命救駕的宦官分任監神策軍的左、右廂兵馬使,開啟了宦官分典禁軍的先河。

就這樣一直到七月,李晟收復京師大獲全勝后,兵變叛亂方才結束,唐德宗李適也得以重返京師。

李晟

返回長安后,唐德宗對宦官可謂是完全的信任與寵愛。

786年到796年這十年之間,唐德宗李適先是將神策軍一分為二,將左右廂直接改為了左、右神策軍,并依舊命竇文場等宦官擔任監軍一職;

之后李適又在左、右神策軍中設立護軍中尉的要職,并直接授命由宦官擔任。

ADVERTISEMENT

這樣一來,神策軍的統率權便逐漸由文武百官的手中轉移到了宦官的手中。

此外,唐德宗還制定了宦官擔任各地藩鎮監軍的具體辦法與條規,并專門為他們置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宦官的地位,鞏固了藩鎮勢力。

宦官劇照

就這樣,正是因為唐德宗李適從一開始的疏斥宦官轉變為了寵信宦官,從武力削藩轉變為了縱藩,使得宦官一再放肆,仿佛口含天憲,為所欲為,也使得唐德宗李適親手改變了自己的一生,甚至是改變了此后唐朝的命運。

正如史學家對于唐德宗蓋棺定論的評價:在位二十五年,壽六十四歲而崩,帝猜忌刻薄,在強明自任,恥見屈于正論,而受欺于奸諛,用盧杞、趙瓚以至于敗,小人之能亂國也如此。

根據記載,在唐德宗李適病逝后的唐朝之中,宦官專權越來越高調,唐期的政治也越來越腐敗與黑暗,甚至有兩位唐朝皇帝都是死于宦官之手。

而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一切都與唐德宗李適對宦官態度的大反轉有著最為直接的聯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