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2歲男孩靠吃野菜維生,7年后獲2200萬巨額善款,捐款他卻越多越沉默,看到他的做法:感人淚下
2022/05/25

ADVERTISEMENT

2014年9月19日晚10點,一檔節目播出。

臺上30個孩子站成一排,一名14歲的少年拿出65萬元,向他們每人捐出2萬多元,這一善舉催人淚下。

捐款的少年是一個孤兒,在村里獨自生活了7年。

那麼,這個孤兒為何要向其他人捐款?他捐出的65萬元從何而來?

1.幸福毀在一年間

2000年3月20日,楊三妹生下了一個男嬰,體重6斤整。

丈夫提議取名 「楊六斤」,全家人表示同意。

楊六斤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對他都特別疼愛。

ADVERTISEMENT

為了讓兒子過上好日子,楊六斤的爸爸跟著鄰居一起外出做建筑工,媽媽則負責照顧家庭,種了幾畝田地,增加收入。

2006年,媽媽又生下了一個弟弟。

每天晚飯后,一家人坐在燈下一起逗小弟弟,媽媽給兩個孩子講故事,楊六斤也把幼兒園學到的兒歌唱給大家聽。

可突如其來的一通電話,打破了生活的平靜。

楊六斤的爸爸因突發病倒地,被工友們緊急送往醫院,住進了ICU,但最終性命還是沒能被搶救回來。

這對于全家人來說,就如同整片天都塌了下來一樣。

從那天起,媽媽不想說話不再講故事,楊六斤也不敢唱歌,弟弟哭鬧也沒人哄。

爺爺奶奶在兩年前剛失去大兒子,無法接受小兒子又離開的現實,兩次白發人送黑發人后,奶奶哭得眼睛都快看不見了。

ADVERTISEMENT

由于家里沒錢,楊六斤當年該上小學的事情也被擱置了下來。

他便在家里下地幫媽媽干農活,踮腳站在灶臺邊洗碗,吃飯時搶著喂弟弟。

一天晚上,媽媽哄睡了弟弟,把楊六斤緊緊地抱在懷里: 「孩子,你要照顧好自己!」

躺在媽媽懷里,他很滿足,也很開心,學著弟弟的樣子閉上眼睛。

媽媽以為他睡著了,松開胳膊輕輕地把他放在床上,然后下床穿鞋,在屋子里翻東西。

楊六斤瞇著雙眼,看著媽媽將一疊一疊的衣服放在了一起。

第二天早上醒來,楊六斤第一次感覺那張狹窄的床上不太擁擠,也沒聽見弟弟的哭鬧聲。

ADVERTISEMENT

他一下子坐了起來,發現媽媽和弟弟都不在身邊,爺爺奶奶站在門口抹著眼淚,床頭放的是媽媽昨晚整理的衣服,剩下的只有楊六斤一個人的。

聽奶奶說,媽媽不想要他了,在他睡醒之前就帶著弟弟悄悄地離開了。

顧不上穿上鞋,楊六斤沿著村口的小路追了出去,可跑了好長一段,路上沒看到一個人。

他大聲地呼喊,也聽不到媽媽的回應,只聽到爺爺奶奶在叫自己的名字。

從此,他跟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同齡的孩子還在大人面前撒嬌,6歲的楊六斤就扛起了照顧爺爺奶奶的重擔,每天早早地起床做飯,下地除草。

第二年春天,爺爺一個人走路去田間,途中不慎摔了一跤,被鄰居們發現抬回家時已經奄奄一息。

ADVERTISEMENT

每天以淚洗面的奶奶,3個月后也撒手人寰。

原本熱鬧的6口之家,在一年之間只剩下楊六斤一個人。

住了多年的房子因為失修,下雨就會漏水,房頂在大風中很可能會被掀翻。

要說身邊的親人,楊六斤有一個堂哥叫楊取林。

他的父親去世,母親體弱多病,家里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夫妻倆在梧州打工多年。

回鄉料理完奶奶的后事,楊取林又把母親送到同村的姨媽家,把兩個孩子送到了岳母家,夫妻倆又準備出去打工。

在村主任的溝通下,楊取林答應每年給楊六斤2000元作為生活費。

他外出打工時,就把錢都放在自己的姨媽那里,讓楊六斤每周去領一點錢。

住的地方則是楊取林家中的一間空置房屋里。

ADVERTISEMENT

2.一人獨住,以吃野菜為生

從自己家搬到堂哥那里,楊六斤收拾好能帶走的就是幾件破舊衣服,幾袋糧食,還有一個鋁制飯盒。

看著自己住了7年的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弟弟的樣子都在他的腦中閃爍。

這一幕幕的事情,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帶著收拾好的東西,他跟在堂哥身后,依依不舍地離開。

第二天一早,看著堂哥一家越走越遠的背影,楊六斤在頭腦中想象著媽媽帶弟弟離開時的背影該是怎樣的,一種莫名的孤獨感向他襲來。

他忍不住順著門前的小路向前走去,一個人走了好遠,奶奶說的那句話又回響在耳邊: 「媽媽不想要你了!」

楊六斤停下腳步,望著前方,又掉頭走回村里。

ADVERTISEMENT

鄰居王阿娘把這一切看在眼里,把這孩子疼在心里。

王阿娘的丈夫和女兒都在外面打工,她一個人在家養牛喂豬,深知孤獨的滋味。

看著楊六斤才7歲的孩子就一個人獨自生活,知道他不容易,就把自己腌制的辣椒醬送給他一些。

楊六斤記得,幼兒園老師講過「知恩圖報」的故事。

他對王阿娘非常感激,但不知道該如何回報。

看王阿娘忙里忙外,楊六斤就主動提出幫她喂豬放牛,不然就不收她給的東西。

王阿娘拗不過他,只能答應。

第二天,天空微明,楊六斤就起床幫王阿娘把豬草切好,再拌好飼料倒進豬槽,然后把豬圈里的豬糞打掃干凈。

ADVERTISEMENT

「阿娘,我把牛牽走了!」從王阿娘手中接過牛繩,楊六斤牽著牛向大山走去,找一片肥沃的草地,看著牛吃飽再牽回來。

這頭牛長得高大壯實,鬧脾氣的時候非常犟。

有一次,楊六斤牽著它往村口走,聽到另一座山上有幾頭牛發出「哞哞」的聲音,它一時興奮,撒開腿就往那邊跑。

楊六斤擔心它踩了別人的莊稼,緊緊地拽著繩子,結果被它絆倒在地上拖了好遠,額頭上磕破一個大洞,鮮血直流。

好心的村民幫他追上了牛,送回了村里,用毛巾堵住傷口。

為了不給王阿娘帶來負擔,楊六斤每天早早地起床煮飯。

泥土壘成的灶臺,不好控制火候,有時候把大米煮得黑乎乎,有時候半生不熟,他都盛起來裝進鋁制飯盒里,上面鋪上一層辣椒醬,放進竹背簍里帶著吃一天。

在一個山坡停下,牛兒大口地吃著青草,肚子慢慢鼓起來。

ADVERTISEMENT

坐在一旁的楊六斤,肚子卻鬧起了空城計。

但是,他不知道家里的大米吃完后該怎麼辦,也不知道堂哥一家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所以,每次煮飯他只抓一把米,煮出來的飯能把飯盒裝滿一半。

聞著青草散發出的淡淡香味兒,他想起來爺爺奶奶曾經給他講過吃野菜的事情。

楊六斤靈機一動,就在地面尋找起來,發現草叢里長著各種不同的野菜。

但是,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他不清楚,只能每樣摘下一片葉子放進嘴里,如果特別苦地吐出來,如果不太苦就在辣醬里蘸一蘸,然后就著米飯吃下去。

就這樣,整座山成了他的糧倉。

長期吃素,飯菜里沒油水,還是難以抵抗饑餓。

ADVERTISEMENT

牽牛喝水的時候,楊六斤發現溪中有小魚在游動,他伸手去抓,可小魚倏地一下就溜走了,他只能干著急。

一次,他在村口發現一個廢棄的塑料瓶,突發奇想,就自制了一個捕魚神器。

他在瓶口1/3的地方切開,倒過來插在瓶身里,然后找了一根絲線,把整個瓶子串起來,最后用燒紅的木棍對著瓶身燙幾下,就出現了幾個小洞。

扒開溪邊的草叢,能看到泥土上有一些小洞,楊六斤拿一根樹枝撬開泥土,就能看到有蚯蚓在里面蠕動。

他抓起一條放進塑料瓶,然后丟進小溪中,絲線系在岸邊的樹樁上。

過一陣再回來,拽著絲線把塑料瓶拉到岸邊,發現手指長的小魚在瓶子里面歡蹦亂跳。

晚上到家,他迫不及待地把灶膛里的火點起來,把小魚放進鍋里煎,一陣誘人的香味兒撲鼻而來。

ADVERTISEMENT

火勢太旺,把鍋里的小魚煎得又黑又焦。

但這對他來說,是一頓難得的美餐。

天氣漸漸變涼,冬天就沒有野菜,小魚也不會出來,楊六斤準備把野菜和小魚都曬成干,所以他早上起得更早,天黑時能帶更多的野菜和小魚回家。

山上所有的野菜,他挨個嘗遍。

有一次,他把一種像薺菜的東西吃下去后,上吐下瀉,全身無力,趴在板床上一天都起不來。

王阿娘喊來村主任,一起把他送進村里的衛生所,村里的人都擔心他再這樣下去會沒命的。

在村主任的協調下,楊取林答應2012年的秋天把楊六斤送到學校,那樣,他至少可以在學校吃上一頓飯。

ADVERTISEMENT

已經12歲的楊六斤,因為長期營養不足長得又矮又瘦,站在7歲的孩子跟前還矮別人一截。

學校免除了他所有的學雜費,還為他免費提供一頓午餐,另外幫他申請到一筆資助,每年能拿到300元,加上堂哥提供的2200元,他每天能有800塊錢的生活費。

但是,為了買學習用品,他吃飯依然很節省。

雖然沒有家長的幫助和督促,但楊六斤對學習的事情特別認真。

家里沒有鬧鐘,不知道時間,他每天一聽到雞叫聲,就爬起來做飯。

看到太陽爬到門前的樹梢,就背起書包去學校,每天去得都比其他人早。

ADVERTISEMENT

因為勤奮努力,他的考試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

學校老師心疼他,所以每次收到捐贈的衣服,都會特意多挑幾件出來先給他,也在想各種辦法找機會盡量多幫他。

兩年后,因為校長的一次推薦,他的命運得到巨大的扭轉。

3.社會關愛齊相助

2014年2月,一檔公益節目開播。

因為剛起步,節目組通過各種途徑在尋找有典型的素材。

校長推薦了楊六斤。

楊六斤吃草的事情引起了這檔節目的關注。

4月30日,記者對楊六斤進行了跟拍。

ADVERTISEMENT

裝上半盒拌有辣椒醬的米飯,接過王阿娘家手中的牛繩,楊六斤在記者的攝像機中走進那座熟悉的大山里。

每一種草,都給他留下過回憶,俯下身采一棵,折斷一根細木棍當筷子,就把蘸了辣醬的野菜往嘴里送。

「孩子,你確認這能吃嗎?」記者忍不住按住了他伸向嘴邊的手。

「這個有點酸也有點甜,苦的就不要吃。」楊六斤邊說邊騰出另一只手來指向前面那種葉子上有鋸齒的野菜,還帶著一臉自信地笑。

記者從他手里掰下一片葉子放進嘴里,剛動了一下舌頭,馬上就皺起眉頭,把野菜吐了出來。

「這哪里是菜啊?又酸又澀!」記者大呼道。

ADVERTISEMENT

旁邊的人都心疼地看著楊六斤,不知道他這些年是怎麼把這東西咽下到肚子里去的。

可楊六斤還是樂呵呵的,把野菜放進了嘴里吃得津津有味。

楊六斤從來沒吃過甘甜的水果,也很少吃到鮮嫩的蔬菜,所以,野菜對他來說就是正常的青菜,或許是辣味沖淡了野菜的澀味,他吃得津津有味。

「想去找媽媽嗎?」記者看著他小心地問。

聽到「媽媽」這兩個字,楊六斤臉上的笑容僵住了,他低下了頭,想躲過記者追問的眼神。

過了好一會兒才低聲地回答道: 「想,但是我怕她不要我了。」

看他臉上的局促,根本不像一個孩子。

ADVERTISEMENT

聽說節目組已經幫他找到了媽媽,還安排了媽媽第二天跟他見面,楊六斤興奮得整夜睡不著。

擔心媽媽認不出自己,他把小時候唱過的那些兒歌唱了一遍又一遍。

第二天一早,他挑了一套最好看的衣服穿上,把臉洗了一遍又一遍,坐上了記者的采訪車,跟著電視臺的工作人員出發了。

那是一個比新街村更偏遠的地方,汽車開了3小時后停在路邊,進村的路太窄,大家只能下來步行。

電視臺里工作人員都走得筋疲力盡,但楊六斤一步也沒有停,他希望能再快一點見到媽媽。

走了半個多小時,終于進了村。

一個扎頭巾的中年婦女帶著一個小男孩等在村口,那是楊六斤的媽媽和弟弟。

ADVERTISEMENT

楊三妹一眼就認出了楊六斤,她張開雙臂迎了上去,一陣哭聲響起。

楊六斤的弟弟離家時只有半歲,他對哥哥沒什麼記憶。

但楊六斤還能認出那是自己的弟弟,快速跑過去,一頭扎進了母親的懷里。

母子倆抱在一起哭得撕心裂肺,旁邊的人看著都跟著抹淚。

哭了好一陣子,楊三妹把楊六斤從頭到腳都看了一遍。

7年沒見,她對楊六斤也朝思暮想,不知道他怎麼樣了,但又不敢去找他。

看著兒子額頭上的傷疤,她心疼得又哭了起來。

「能不能把六斤留在身邊?」記者試探著問她。

「不行啊!村子里沒有他的田地,我沒有辦法養活她!」她哭得更傷心。

ADVERTISEMENT

楊三妹說,改嫁到這個村里,她跟丈夫生了兩個孩子,加上自己帶來的兒子,家里有三個孩子。

她也跟丈夫提過想把大兒子楊六斤接來,但丈夫一家都不同意。

村里田地少,遇到收成不好的時候,孩子們都吃飽。

公婆都臥病在床,日子很難熬。

說到這些,楊三妹又緊緊地抱著楊六斤: 「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也舍不得把六斤一個人丟下!」

「別哭,媽媽,我已經是大人了,不需要人照顧!」楊六斤拍著媽媽的背安慰她。

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母子倆在一起還有很多話沒說完,夜幕就開始籠罩大地,電視臺的工作人員不得不提起返程的事情。

ADVERTISEMENT

「弟弟,你要聽媽媽的話!」楊六斤拉著弟弟的手叮囑。

「媽媽,你別為我擔心,我能照顧好自己的!」他邊走邊回頭安慰媽媽。

楊三妹跟在后面,舍不得跟兒子分開。

「媽媽,你別送了,路上看不見!」楊六斤轉身把媽媽送到弟弟身邊,然后轉身向前跑去,又回頭看看,直到黑夜擋住了他的視線。

母子倆這一別,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才能再見面。

4.愛心捐款引風波

記者把拍下的這些細節,剪輯成了20分鐘的視訊,在5月23日播出,現場的企業家提出要為楊六斤捐款,當場就收到了17萬元的善款。

節目組幫楊六斤辦理了一張銀行卡,并把賬號通過電視屏幕公布于眾,希望社會愛心人士能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那段20分鐘的視訊,在互聯網上瘋傳,賺足了8億人的眼淚。

ADVERTISEMENT

網友們這樣評價楊六斤: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很多人被他的故事感動,喜歡他的堅韌品格、樂觀態度,更佩服他那聰明的小腦袋。

7年時間里與自己的影子為伴,大家都無法想象,他是如何熬過來的。

深圳一所私立學校的校長助理,曾經是廣西師范大學的教授,看到這個節目后馬上安排了志愿者聯系楊取林。

向學校請了假后,教授把他接到了深圳參加夏令營,還特意帶他去南山荔枝世界游玩,之后又參觀了深圳的科技大樓,希望能把他留在深圳學習。

哪料,才離開兩周時間,楊六斤的銀行賬號就收到了2200萬捐贈款。

一時間,曾經吃野草的孤兒楊六斤,變成了全社會關注的寵兒,很多媒體想采訪他。

久旱的小草,被雨露甘霖澆灌才能成長。如果換做飄潑大雨當頭砸來,注定是一場不可避免的災難。

ADVERTISEMENT

相關部門迅速介入處理,讓捐款路徑中斷。

同時,鎮長、校長,還有楊六斤的堂哥楊取林,迅速把楊六斤接了回來。

這個事件在互聯網上繼續發酵,楊六斤被推到風口浪尖。

接受捐贈的銀行卡由楊取林代為保管,他為此飽受非議,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2014年的6月30日,楊六斤和楊取林還被邀請走進董倩的節目《新聞面對面》。

但是,面對鏡頭,兄弟二人表示只想做個普通人過正常的生活,不希望被過度關注。

接著,楊取林在村領導的見證下拿出650萬給村里修路,把原來的爛泥路變成了寬闊的水泥馬路,村里如有老人生病,救護車能開進來,孩子們上學路上也更方便。

ADVERTISEMENT

楊六斤是個有主見的孩子,看到身邊也有一些同學來自貧困家庭,他決定拿出68萬,捐贈給有困難的人。

從新街小學畢業后,楊六斤去德峨鎮讀國中,后又到百色市里讀高中。

之后,記者去學校找不到名叫楊六斤的人,只能再去了新街村,接待他們的楊取林友善又熱情。

楊取林在家鄉辦起了養殖場,還蓋起了一幢三層的樓房,里面有一間屬于楊六斤的單獨房間。

每次假期,他都會回家跟堂哥一家團聚,還會去小學看望自己的老師和校長。

提及楊六斤,楊取林只說他個子長高了,身體變壯了,學習成績也非常好。

但是,他想安心下來學習,也早就改了名字,不希望被太多的人認識。

如今,楊六斤已經22歲,如果上了大學,今年也將面臨就業的問題。

他用什麼樣的名字行走社會?

跟他沒有交集的人也無從得知,但他的故事激勵過很多人。

善良的人也不忍心去揭開他多年前的疤痕,只是祝愿他平安順遂,用自己的方式去創造社會價值。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