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長大后容易有出息的孩子,大部分來自這3種家庭,父母別不重視
2022/10/10

ADVERTISEMENT

我們經常說「有付出就會有期待」。

父母養育孩子一場,投入了不少精力和金錢,自然也希望孩子們未來能夠一切順遂,成為國家棟梁,在社會上能出人頭地,自己晚年也能享清福。

然而,孩子的未來走向與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你們想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就需要從小培養孩子這方面的特質。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以下原生家庭養大的孩子,未來不容易被社會淘汰

1、父母情緒穩定的原生家庭

「好的教育,不應該只是注重智力養育,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

而孩子人格上的健全,往往是基于父母情緒穩定之上的。

然而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很難做到情緒穩定的。在種種社會和家庭矛盾之下,父母的情緒無處發泄,就只能拿著孩子撒氣。

ADVERTISEMENT

再加上幼兒的思維能力不像成人,他們的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很多時候會有意無意惹得父母發脾氣。

雖然發脾氣是最快能震懾住孩子的辦法,但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亦是最大的。

復旦心理學教授就曾表示:發脾氣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天敵,經常發脾氣,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家庭教育效果差,很難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因為父母的情緒其實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們的情緒會影響到他們的能量值。

一個情緒失控的父母,養大的孩子能量值是黑色的,孩子未來容易成為情緒的奴隸,一切行動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緒,遇事先發泄情緒而不是解決問題。

教育心理學也發現,父母經常抱怨、急躁,養出的孩子多焦慮、自卑消極,抗挫折能力弱,遇到困難就想放棄。

ADVERTISEMENT

這類小孩長大以后進入社會,往往容易得罪領導和同事,錯失不少良機。

反之,中國教育科學院做過一項研究調查,發現父母情緒越正向,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越高。

因為父母自身情緒平和,往往能給孩子注入更多的「白色能量」,這股正能量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鈍感力,遇上任何事都能有滿滿的「松弛感」,不容易焦慮,做事更加從容淡定,未來更容易出人頭地。

2、「學習型」的原生家庭

當下這個社會,人需要像海綿一樣,不斷地汲取吸收新東西,讓自己增值,才不容易被社會淘汰。

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父母,你們的言行舉止將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孩子從小待在一個「學習型」的原生家庭中,父母積極向上,在家經常讀書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能跟著父母上進。

ADVERTISEMENT

安徽的一個理科狀元董吉洋,她可謂是「全能學霸」,不僅成績優秀,還拿過奧數競賽金牌、小提琴專業八級證書,并成為國際象棋國家二級運動員。

有記者采訪董吉洋的父母,培養女兒的秘訣,父母表示自小注重對孩子的興趣培養,在學業上并不會給孩子太重的負擔,要求她如何。

不過由于父母雙方都是知識分子,爸爸是大學教授,媽媽是工程師,在父母的熏陶下,孩子從小耳濡目染,也認為學習就跟吃飯一樣,是再為正常不過的事情。

就連董吉洋自己都表示,偶爾自己厭學、不想看書的時候,父母注意到了,就會選擇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父母們在看書,自己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很多時候父母都希望能養出上進的孩子,那就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陪伴著孩子一起進步,你們自我鞭策的精神,往往能影響到孩子,潛移默化中改變他們。

ADVERTISEMENT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發現,很多時候教育好孩子是從細微末節的小事來著手的,通過日常的陪伴,一點一滴滲入到孩子的生活習慣中,使其養成「慣性」。

3、互相尊重的原生家庭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大考》這部電視劇,在劇中吳家俊想要參加藝考,未來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原畫師,結果母親卻反對兒子,她更希望孩子能夠考上985名牌大學,日后進入國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

一邊是母親的期待,一邊是自我的尋求,母子之間的關系一度僵化。

看到網上很多人討論,認為這位母親不夠尊重孩子,掌控欲望過強,給人的感覺異常窒息。

實際的現實生活中,這種故事也并不少見。很多傳統的中國家庭,把孩子當成私人物品,絲毫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個人想法,孩子的自主性被扼殺,又怎麼指望他們未來能獨闖出一片天地。

ADVERTISEMENT

反之,如果家庭成員之間能互相尊重,有平等的交流,尊重對方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孩子在這種原生家庭中成長,往往能獲得更多的成長機會。

而且父母從小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給他們自由選擇的機會和空間,孩子往往能成長為一個更加獨立、堅強的個體,而這些特質也將會成為他們未來在社會上立足的優勢。

【總結】

所謂教育的根本,其實最終拼的就是爹媽。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后往往站著一對優秀的父母。

希望我們能成為一個平凡的擺渡人,引導孩子走向光明的大道,帶領他們成長為更優秀的大人。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