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事事都要管孩子?家長應懂「魚缸法則」,放手比強制更有力量
2023/02/13

ADVERTISEMENT

前段時間放假,老公把婆婆接回家來。婆婆對自己的寶貝孫子異常溺愛,每次回來都會給兒子買玩具。因為兒子已經五歲了,我會在浴缸中放水,讓他自己在里面洗澡。但婆婆堅持要幫孩子洗,洗完后還幫他擦身子,穿衣服,讓孩子享受著小皇帝的待遇。

我無奈道:「媽,他都這麼大了,讓他自己來吧,別把孩子慣壞了。」婆婆甚至反過來埋怨我,讓孩子自己一個人待在水缸里玩,出事情怎麼辦?之后,婆婆不但不讓孩子干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吃飯也要將勺子喂到孩子嘴中,說什麼孩子只要用功讀書就行了。孩子表現出抗拒的神情,我內心感到無奈,覺得與婆婆無法溝通。

事事都要管孩子,為孩子包辦一切真的有用嗎?

家長必須知道的「魚缸法則」

什麼是「魚缸法則」

ADVERTISEMENT

走進美國超大公司紐約總部,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里,好幾年了,還是那麼小。有一天,董事長的頑皮小子將魚缸不小心打破了,人們就把它們放到院子里的噴水泉中。兩個月后,那些魚竟然都由三寸來長瘋長到了一尺!

魚需要自由成長的空間,人更是如此。許多人常幫孩子作選擇,小時候選衣服玩具,長大選學校專業,畢業選公司職業,孩子從小到大極少擁有自己的選擇,即便有,也會很快在大人們的反對中扼殺想法。

所以,中國的孩子總是規規矩矩,方方正正,將自己拘泥在小小的魚缸中,不會有太多嘗試,太多的想法,做每一件事情都會經過家長的同意。

在名為「父母」的魚缸中,孩子容易出毛病

天才兒童魏永康的事情人盡皆知,他兩歲的時候就已經認識了一千多個漢字,4歲時便自學完了國中所有的課程,在13歲時就考入了湘大這個全國重點大學,17歲便進入中科院進行碩博連讀。

ADVERTISEMENT

但他讀研之前的學習生涯都是伴隨著母親「精心」的陪護,每天起床該穿什麼衣服這些生活鎖事,都是由母親一手安排的,甚至為了讓兒子安心看書,連吃飯都要由母親來喂兒子,魏永康就這樣被母親當做嬰兒照顧了十七年。

當離開母親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魏永康成了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不僅如此,因為長期以來受到母親「不要和女孩子有任何來往」的告誡,他的性格極為內向,從不與人交流,最終卻因為生活無法自理以及無法完成畢業論文,而被中科院勸退。

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從中卻能看到許多父母的影子。孩子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中,反而更加不利于成長。

1. 以「哭鬧」滿足心愿

生活中就有許多例子,比如:孩子喜歡看卡通片,每天都會讓吵著開電視,如果父母不答應,便大聲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父母不買玩具,也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讓父母滿足自己的心愿。家長是又氣又無奈,只好滿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壞脾氣,不屑于溝通表達,單純地用「哭鬧」

ADVERTISEMENT

的方式讓父母屈服,以此來逼迫父母。

2. 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

經常有七、八歲大的小孩子仍然不會自己穿衣服,連小褲子正反都分不太清楚,那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被父母照顧著穿衣,因此穿衣服、系鞋帶這些簡單的小事在孩子眼中難上加難。因此事事料理孩子生活中瑣碎的小事,雖然輕松了孩子,但卻會使孩子喪失照顧自己的能力。當家長不在身邊時,孩子便會無從下手,不知所措。

3. 沒有主見,過度依賴父母

有個五歲的小女孩玲玲,因為媽媽管得嚴格,所以格外依賴媽媽。媽媽允許她喝飲料,孩子打開冰箱總要問媽媽自己應該喝哪一瓶,甚至要媽媽親手拿給她。玲玲媽媽對玲玲的行為感到不耐煩,喊道:「自己不敢拿,那就不要喝了。」于是玲玲委屈地就真的不拿了,大聲地哭了起來,母子倆的矛盾越發嚴重。

ADVERTISEMENT

玲玲的行為是典型的過度依賴父母,導致沒有自己的想法與主見。

對于這樣的孩子,父母應該耐心地加以引導,細心詢問孩子自身的想法,鼓勵自己動手,而不是一味地將孩子推開。

放手比強制更有力量

「魚缸法則」的道理就是在告訴我們,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想讓孩子更加卓越地成長,家長必須要學會「適當放手」。

以「教導」替代「照顧」

以下是美國教育專家Lindsay Hutton提出的「兒童生活技巧分類」:

2~3歲的孩子學會做簡單家務,比如:幫忙收拾自己的玩具;自己穿衣服(你可以稍微幫忙);脫完衣服以后把衣服放在規定地方;吃完飯清理盤子;在父母的幫助下刷牙洗臉。

4~5歲的孩子學會重要的安全技巧,他需要知道:自己的全名、地址和電話號碼;如何打緊急電話;認清貨幣的面值,了解使用貨幣的最基本方法;無需大人幫忙刷牙、梳頭、洗臉;把自己脫下來的衣服收好,把臟衣服放在固定洗衣區;選擇自己想穿的衣服。

6~7歲的孩子學會基本的烹飪技能

ADVERTISEMENT

,攪拌食物,用鈍刀切割食物;做簡單食品,比如三明治;幫助把買回來的食品收起來;洗碗;使用簡單的家用電器;用過衛生間以后簡單清潔;獨立鋪床;獨立洗澡。

由此可見,孩子學會生活自理是人生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孩子2~3歲的時候便可以學著幫助自己,家長們與其事事照顧,事事代理,不如按照上面所述,教導孩子們基本的生活技巧。

以「觀察」替代「保護」

我的兒子在很小的時候學會打開家門的門鎖私自跑出去,當鄰居告訴我的時候,我一邊驚訝一邊擔憂。驚訝是因為他學會了打開家門,擔憂是因為孩子這麼小又不懂世事,萬一被帶走怎麼辦?我回家教訓了兒子很多次,他依舊不改,喜歡自己一個人跑出家門。

我氣急了,甚至想過在門上再加一道鎖,但又害怕兒子在家中會遇到危險,會開鎖證明他還可以自己跑出去。

ADVERTISEMENT

有一天,我下樓拿快遞,風很大,直接將我鎖在了外面。這時,我突然想起兒子會開門,便在門外喊他的名字,兒子奶聲奶氣地應了一聲,連忙下樓,門開后直接鉆出兒子掛著笑臉的腦袋。

我平時極力反對孩子瞞著我開鎖,但在關鍵的時刻,卻是孩子幫助了我。

就在那時我決定,與其禁錮著孩子不讓做這個,不讓做那個,不如讓孩子自己學習更多有趣的事物,走更遠的路。身為家長只要遠遠地看著孩子,便會驚喜地發現魚缸破了,孩子跳進更為廣闊自由的空間。

以「放手」替代「強制」

家長們總抱怨自己孩子獨立性差,其實是自己沒有學會「放手」。與其說孩子依賴家長,不如說是家長管制孩子。孩子是個獨立的人格,他們會在自我探索中不斷地長大,即便在開頭遇到許多困難,他們都會學著去適應,去克服。相反,如果家長一直盯著孩子,孩子便失去自己努力的動手,他們會想著「讓父母解決不就好了」。

所以家長應該學會放手,不要總辦孩子解決生活上的各種事情,而是要讓孩子自己學會動手,學會成長,往往「放手」比「強制」更有力量。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