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最強臥底!建文帝朱允炆最信任的人,卻親手將燕王朱棣送上神壇!
2022/05/11

ADVERTISEMENT

縱覽中國古代歷史王朝帝王,明朝朱棣和朱允炆叔侄都是排得上號的熱門話題皇帝。沒辦法,誰叫這叔侄倆「合力」創造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以藩篡逆」的神跡呢?只不過,叔叔朱棣借此登上了神壇,而侄子朱允炆慘成「背景板」,成為了一個天大的笑話。

如果說朱棣起兵造反的成功率為萬分之一,那麼朱允炆就精準無誤、完美避開了9999條勝利之路,主動選擇了唯一的那條失敗之路。朱允炆最終為自己的年幼無知買了單,付出的代價之昂貴可謂超負荷。 朱棣應該感謝朱允炆這個好侄兒,更應感謝那個一步步將朱允炆「引導」上唯一失敗之路的「最強臥底」—黃子澄。

藩王尾大不掉成隱患,黃子澄主張削藩贏朱允炆信任

當建文帝朱允炆還是皇太孫時,就流露出他對藩王擁兵自重,形成尾大不掉之勢表示擔憂。

ADVERTISEMENT

更因為這個擔憂向朱元璋發出過驚世一問:

「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

朱允炆赤裸裸的將對藩王尾大不掉的問題擺上了桌面,可見其內心對于藩王問題的極度擔憂以及對自己能力的極度不自信。還未繼位就已經開始憂心忡忡,朱允炆也算有自知之明,或者說是未雨綢繆。

對于這個問題,朱元璋沒有給予他正面回答,也沒有提供什麼可行性的建議。朱允炆便私下請教了許多飽讀詩書的鴻儒大家,其中就包括了當時的東宮伴讀黃子澄。黃子澄的回答很官方,卻句句在理,其中一句更是點明了他的觀點,贏得朱允炆的贊同和信任。

「漢朝七國不可謂不強,最后還是滅亡了。」

黃子澄沒有直接說出「削藩」兩個字,但他引用漢朝時期的「七國之亂」事件,來表達他主張削藩的觀點。

ADVERTISEMENT

并且著重強調了七國最后滅亡的結果,可以說完全迎合了朱允炆的內心真實想法和期待。

黃子澄「昏招頻出」,逼迫朱棣起兵造反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后,黃子澄被任命兼職翰林學士,與齊泰一同參與國政,共謀削藩之策。 朱允炆的這個人事決策恰恰成為其「靖難之役」失敗的根本性原因。

一、黃子澄提出了錯誤的削藩順序。

出于對自身皇權穩定的維護,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后將削藩作為頭等要務無可厚非。但制定一條合理、有效的削藩政策同樣是一件值得深思熟慮的事情。顯然,年輕稚嫩的建文帝迫切的想要解決藩王問題,壓根就沒有過多思考和商議余地,削藩事宜直接被提上日程。

齊泰等人提議將年紀最長、實力最強、能力最突出的燕王朱棣作為首個削藩對象,以「簡單、直接、粗暴」

ADVERTISEMENT

的方式為建文帝的削藩政策順利進行樹立標桿。 這樣做,既可以鏟除對皇權威脅最大的燕王,還能震懾其他諸藩王,讓整個削藩阻力最小化。如果建文帝朱允炆按照這種削藩順序來削藩,那麼燕王朱棣將會在毫無防備之下被直接削廢,也就不會有后來的「靖難之役」。

然后,作為建文帝心腹的黃子澄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燕王朱棣平日里安分守己,沒有做出過僭越之事,突兀的對他下手師出無名。因此,他認為應該先向那些有過「污點」、曾經做過不法之事的藩王動手。而建文帝朱允炆最終采納了這個意見。

黃子澄這種典型的「先易后難」的削藩順序,給予了燕王朱棣充分的思想斗爭時間以及起兵造反的準備時間。尤其是在朱允炆一年內連續削廢周、齊、湘、代、岷五王后,更是堅定了朱棣起兵造反的決心。

ADVERTISEMENT

二、拒絕燕王朱棣送上的質子,逼迫朱棣起兵造反

燕王朱棣看著包括同母弟周王在內的五王被削廢后的凄慘下場,內心充滿著掙扎。站在朱棣的角度,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最終對象必然是自己。面對皇帝,他一個藩王又能有幾分勝算呢?幾乎沒有勝利的可能。自古以來,覬覦皇位之人多如牛毛,然而卻從未有過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案例。 朱棣對自己再怎麼自信和自負,也絕對不敢以區區北平一地之力對抗整個大明王朝。

盤算來盤算去,朱棣最終決定還是「繳械投降」。他向朝廷告病,甚至不惜放下王爺的顏面裝瘋弄傻,目的就是向朱允炆低頭示弱,表明自己沒有覬覦皇位之心。在朱元璋忌日的時候,更是親手將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送到京城去代替自己拜祭。朱棣這麼做就是讓三個兒子留在京城,好讓朱允炆放心,再次表明自己絕對沒有異心。

ADVERTISEMENT

按理來說,面對燕王朱棣的主動「示好」,建文帝朱允炆只要接納,就可以和平的將朱棣這個威脅最大的藩王搞定。要知道,朱棣一生只有四個兒子,四子早夭后僅剩下朱高熾等三個兒子。根據史料記載,朱棣登基稱帝后的22年時間內,沒能生育一兒半女,基本可以肯定朱棣在「靖難之役」之前就已經失去了生育能力。 朱棣將僅有的三個兒子送到了朱允炆面前,可以說已經是最大的誠意了。

偏偏朱棣的這份誠意被黃子澄給拒絕了。他認為應該將朱棣三個兒子盡數送回北平,麻痹朱棣以表明朝廷沒有削藩之意。 關鍵是這個時間點,朝廷已經削廢了四位藩王,包括一月內連廢三王,削藩之勢已然不可逆轉,黃子澄的這種想法無疑是「掩耳盜鈴」。只能說,黃子澄真把朱棣當成了傻子,把所有藩王都當做了傻子。更為可笑的是,建文帝朱允炆再次聽取了黃子澄的建議,將朱棣的三個兒子全部放回了北平。

ADVERTISEMENT

這下輪到朱棣懵圈了。毫不夸張的說,朱棣先前的所作所為已經是退讓到了極致的表現。然而朝廷卻對此無動于衷,表明其削藩的決心之堅定,自己這個燕王是絕對的「眼中釘、肉中刺」,不除不快。建文帝朱允炆放回三子的舉動無疑是徹底粉碎了朱棣最后一絲幻想。既然朝廷如此相逼,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兵搏一搏。最壞的結局也就是一個死而已。

黃子澄舉薦定乾坤,親手將朱棣送上神壇

黃子澄一連串的昏招,成功開啟了著名的「靖難之役」。當然對于黃子澄來說,這個鍋他肯定是不承認的。客觀來說,即便是爆發了「靖難之役」,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還是在既定的大方向上前行。以舉國之力來對付燕王北平一地,幾乎手拿把攥。

建文帝朱允炆任命碩果僅存的開國功臣之一、老將耿炳文為平燕主帥,決心以武力徹底平定燕王叛亂,也為全面削藩奠定基調。

ADVERTISEMENT

不過朱允炆是真的年輕,毫無領兵打仗的經驗,更不會審時度勢正確任用將領。偏偏他啟用的老將耿炳文是一位擅長防守的將領,面對軍事指揮才能出眾的燕王朱棣,正面攻擊顯然并不占據優勢。反觀對面的燕軍,這是一支沒有退路的軍隊,擁有的是破釜沉舟、一往直前的氣勢和決心,又有著當時大明最出色的軍事指揮官朱棣親自指揮,一上來就將耿炳文打得大敗。

客觀來說,讓以防守著稱的耿炳文主動去進攻本身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而對面燕軍正是憋著勁的第一戰,耿炳文的失利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此時朱允炆給予耿炳文充足的調整時間和信任,以耿炳文的能力完全可以將燕王朱棣的軍隊生生拖垮。朱棣軍事能力強,能打仗不假,但耿炳文卻是出了名的能防守。以朱棣的后勤供給能力,絕對打不起消耗戰,最終的結果唯有不戰而敗。

ADVERTISEMENT

不過沒有關系,朱棣有黃子澄這個「最強臥底」幫忙。就在耿炳文吃了敗仗之后,黃子澄第一時間果斷向朱允炆提出了更換主帥的建議,并且舉薦由曹國公李景隆接任。耿炳文可能是整個大明王朝唯一可以阻擋朱棣的將領,就被黃子澄一個舉薦給廢了。而李景隆就是一個紈绔子弟,十足的草包,最后更是開城門投降,迎燕王朱棣入南京城!

「而帝驟聞炳文敗,憂甚。太常卿黃子澄遂薦李景隆為大將軍,乘傳代炳文。」

黃子澄自東宮伴讀時獲得朱允炆欣賞,一路水漲船高深得信任。但就是這位深得建文帝倚仗的肱骨之臣,卻屢屢扮演「狗頭軍師」的角色,一步步將建文帝推入無底深淵的同時,將燕王朱棣推上了神壇。但凡黃子澄少出一次餿主意,朱棣就很難實現逆轉。若不是黃子澄最終被朱棣誅殺,恐怕不少人會懷疑其真實身份,會不會是朱棣安插在朱允炆身邊的臥底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