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一門三王,國公世襲,大明張玉家族為何如此顯赫?
2022/09/16

ADVERTISEMENT

在大明王朝國公世襲的事并不罕見,比如徐達家出了兩國公,兩國公都得以世襲;沐英家也是國公世襲,但是一門出三王在明朝卻是難事,徐達家族牛吧,有兩位國公世襲,但只出了一王。張玉家族雖只有一國公世襲,但卻有三王,在大明實屬罕見之事。

張玉家族的榮耀并不是白撈來的,而是靠著兩代人掙下來。張玉家族雖世代顯赫,但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張玉、張輔父子,老張家的基業也是靠著這二位攢下來的。

張玉,靖難功臣,早年為北元小朝廷效力,后于洪武十八年歸降大明,一路依靠攻打老東家的軍功升任燕山左護衛指揮僉事,成為了朱棣的部下,后又常年跟隨朱棣出塞作戰,同朱棣有著深厚的戰友之情,張玉作戰勇猛,又有謀略,深得朱棣器重,被朱棣視之為左膀右臂。

ADVERTISEMENT

在靖難之役的早期,張玉作為朱棣手下的「謀將」,為朱棣立下了不朽的功勞,首先是率兵控制住了北平城,穩固住了朱棣的大本營。老將耿炳文率三十萬南軍來攻,張玉被任命先鋒,首戰告捷。

面對勢力強大的南軍,更何況老將耿炳文掛帥,燕軍眾將皆認為要避其鋒芒,唯有張玉反對,在他看來南軍新兵居多,根本就沒有鋒芒所言,一語道破南軍的不足,乘勝出擊,耿炳文大敗,嚇得朱允炆趕緊換帥李景隆。

在靖難之役中,東昌之戰,對于燕軍來說,無疑是一場難打的仗,在這場戰斗中,朱棣遇見了戰場上真正的對手——盛庸,這盛庸是朱棣在靖難途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朱棣曾多次敗于他之手,東昌之戰還差點兒喪命。

在攻打東昌時,朱棣被盛庸設計而圍,張玉和朱棣手下的另一位大將朱能知道后,趕緊率兵分頭去營救朱棣,朱能最先找到朱棣,把他給救了出來。

ADVERTISEMENT

但因兩軍被盛庸的部隊分割,張玉并不知情,還在盛庸的重兵之中左沖右突,尋找朱棣,最終力竭戰死。

張玉,雖在靖難之役的前期就戰死,但卻為朱棣靖難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朱棣稱其「靖難功當第一」。其實朱棣這話說得沒錯,朱棣起兵最難的時候應該是在早期,那時地盤小、兵力少,第一次與南軍的大戰,南軍就派出了三十萬大軍,當初正是張玉的主動出擊,取得的戰果,讓燕軍的軍心大漲,才為朱棣的靖難打開了局面,并且張玉還是為救朱棣而死的,朱棣稱他功勞第一并不為過。

在朱棣登基后不久,便追封這位靖難的大功臣為榮國公,洪熙年間,又被明仁宗 追封為河間王,成為了張家的第一位王。

張玉有三子一女,其中尤以長子張輔最為出名,張輔早年也隨父靖難,在父親戰死后,張輔奉命接管父親的軍隊,繼續靖難。

ADVERTISEMENT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張輔的英勇同其父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早年張輔憑著自己的靖難戰功本可封侯,朱棣為了避嫌只給他封伯(朱棣是他妹夫),還是丘福、朱能等人看不下去了,向朱棣說情,后來才被晉升為侯的。

張輔雖說是皇親國戚,又是功勛二代,但他的成就并不是依靠庇護而來,是自己一場仗一場仗打出來的。張輔這一輩子曾四征安南,三次北伐,是朱棣頗為倚重的大將。

安南對于大明朝廷是降而復叛,叛而復降,當時只有張輔一人能鎮得住安南,張輔在安南的時候,安南的反叛分子都很老實,張輔一走,便不老實了,而每次叛完之后,又是由張輔親自出兵,才將其收服,除了南征,張輔還多次跟隨朱棣攻打漠北。

張輔也憑借著自己平定安南的功勞,被朱棣賜爵英國公,并得以世襲罔替。

ADVERTISEMENT

而后張輔又歷經洪熙朝、宣德朝,均為朝廷重臣,因仁宗父子皆為太平天子,戰事不多,只是在宣德元年曾跟隨朱瞻基平定了漢王之亂。

正統朝,文臣以「三楊」為尊,武將則以張輔為尊,土木堡之變,張輔作為武將之首隨朱祁鎮出征,沒想到一代名將竟死于亂兵之手,為國捐軀, 死后被追封為定興王,成為了張家的第二位王。

張輔死后,次子張懋襲爵英國公,不過此時的大明朝逐步趨于穩定,并沒太多戰事,張懋也是因為祖蔭才得以成為朝廷重臣,雖執掌兵權40余年,實際是個沒多大本事的人, 死后被追封為寧陽王,成為了張家的第三位王。

張玉家族的榮耀其實來自于前兩代人,正是因為前兩代人的殊死戰功才使得張家有如此地位,才保張家子孫有如此福貴,張玉家族的英國公共歷九代傳至明末,成為了明朝五個能傳至明末的國公之一。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