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當天丈夫再娶,后被求復合,原配的8個字讓郁達夫徹底死心

珮珊 2022/10/14 檢舉 我要評論

1928年的2月,杭州西子湖畔。

32歲的郁達夫如愿迎娶了著名的「西湖美人」王映霞。

這場浪漫唯美的婚禮,也轟動整個杭州城;人們紛紛感嘆:如果這個世上真有神仙眷侶,大概就是郁達夫和王映霞這般吧!

可縱然羨慕和稱贊聲絡繹不絕,卻依舊擋不住郁達夫對原配孫荃的虧欠。

可以說:與王映霞的這場婚禮,完全是在原配孫荃不知道的情況下進行的;就在郁達夫如愿抱得美人歸的這天,孫荃正躺在產房里,冒著生命危險生下他們的最后一個孩子。

得知丈夫再娶時,這個可憐的女子,不惜尋ㄙˇ相逼,企圖挽回丈夫的心。

可原配孫荃對郁達夫來說:始終不是自己心甘情愿選擇的妻子;

當一個男人不在乎時,即便這個女子真得ㄙˇ去,也觸動不了他的任何憐憫。

所以面對妻子的以ㄙˇ相逼,郁達夫絲毫不顧及往昔情分,更不顧忌剛剛出生的孩子,直接提出了失婚!

這場婚姻保衛戰中,孫荃輸得一敗涂地!

【孫荃與郁達夫】

郁達夫的決絕,多少是對包辦婚姻的反抗。

可相比被徐志摩拋棄的張幼儀、被魯迅冷眼相待的朱安…孫荃與郁達夫雖是媒妁婚約,但也有著一定的情感基礎。

嫁給郁達夫前,孫荃是備受寵愛的大小姐。

她的父親孫孝貞,不僅繼承了偌大祖業,還開廠營造紙業;因為家底殷實,索性將自家的一部分宅屋用于開辦書塾。

翰墨書香的熏陶,讓孫荃擁有了那個時代女性難得的才氣;而她與郁達夫的婚姻,也是出于彼此賞識的結果。

兩人在父母的撮合下,于1917年訂婚;這一年,郁達夫22歲,孫荃21歲。

訂婚沒多久,郁達夫匆匆返回日本留學;此后的時光中,兩人始終保持著書信來往。

在民國盛行的新文學中,郁達夫的舊體詩是首屈一指的;

作為包辦婚姻的舊式女子,孫荃的文采,卻是許多才女難以達到的。

兩人的通信過程,也讓郁達夫對孫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可這些了解和佩服,也加深了彼此間的感情。

「風動珠簾夜月明,階前衰草可憐生。幽蘭不共群芳去,識我深閨萬里情。」

這是孫荃曾寫給郁達夫的思念,字里行間,不難看出這個女子扎實的文學功底。

對于這樣的未婚妻,郁達夫感到慶幸:在那個絕大多數女子知識匱乏的時代,他竟然撿到一個能與自己唱和的人,他驚嘆于她的才學,稱其文才可「壓倒晚清一眾老秀才。」

但欣賞歸欣賞,彼時的郁達夫雖然和孫荃訂婚,卻絲毫沒有想要結婚的打算。

多情的天性,讓他在日本擁有了許多紅顏知己;甚至與孫荃情意綿綿通信時,他的宿舍中還住著一個離過婚的日本女子。

他寫信:「此身未許緣親老,請守清宮再五年」;希望孫荃再等他五年。

直到年邁的母親來信催促,郁達夫才無奈回國結婚。

崇尚西方文化的他,把婚禮辦得十分簡單,要求「一切均從節省,拜堂等事,均不執行,花轎鼓手,亦皆不用。家中只定酒五席,分二夜辦…」

面對郁達夫提出的這些要求,素來講究大排場的孫家,不太答應;是孫荃出面勸了父母,孫家人才做出讓步。

就這樣,在1920年的7月26日,郁達夫和孫荃舉行了最為低調的婚禮。

少了高朋滿座的熱鬧,只剩下相顧無言的冷清。

新婚夜,孫荃因為身體不舒服,面色蒼白;身為丈夫的郁達夫不但沒有照顧妻子,反而以煞風景的理由抽身離開。

在這場冷清的開場中,有關孫荃后半生的悲劇,也緩緩拉開序幕。

【婚姻8年多次移情,她生產當天他再娶】

兩人最開始的婚姻還算甜蜜。

孫荃的才情難得,自然也讓郁達夫展現出由衷的欣賞。

所以從1920年至1926年,無論是在富春江畔還是奔走于安慶、上海與北平等地,于孫荃而言都是最甜蜜的時光。

6年婚姻中,她以柔軟的肩膀,扛起照顧家庭的重擔。

孫荃自幼養在羅綺之中,卻毫無金嬌之氣,縱然生活清苦,她卻甘之如飴,只因她甘愿為他犧牲一切。

六年時間中,兩人也有過分開;由于時局原因,郁達夫曾再次前往日本。

但生性風流的他,再次與曾經的情人隆子走到了一起;為了這個墮入風塵的女子,他甚至將原配送給自己的鉆戒給當了…

即便后期回國,郁達夫依舊沒有任何收斂:與妓女海棠發生的荒唐之戀,與銀娣的暗中交往,與白薇的轟動熱戀…都是郁達夫對家庭和妻子的背叛。

對于丈夫的花心,孫荃不是不知道。

但為了家庭,為了年幼的孩子們,她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同時也相信,縱然郁達夫流連萬花叢中,卻不會有拋棄家庭的念頭。

事實上,郁達夫也是這麼想的,他曾不止一次向友人解釋他的移情行為:稱是為了尋找創作靈感,而無法避免的一些新鮮挑戰。

但是,毫無底線、屢次背叛的婚姻,又怎會妥善而終呢!

1926年的冬季,萬里冰霜;孫荃與郁達夫的婚姻,也迎來了最冷峻的考驗。

這一年,郁達夫受朋友的介紹和邀請,來到上海創造社工作。

次年一月,孫荃掛念丈夫的身體,特地給他寄來一件羊皮袍子,令郁達夫感動不已;這件事,還曾被他寫入日記。

但戲劇性的是:第二日穿著羊皮袍子的郁達夫,卻邂逅了讓他不惜拋妻棄子的女子王映霞。

雖然在遇見王映霞的時候,郁達夫還想過與孫荃隱名于江湖,尋深山而居的白頭偕老;可真正見到「杭州四大美女」之首的王映霞,浪漫多情的郁達夫什麼都忘記了。

他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忘記了自己的年齡,忘記了自己的承諾…于是,一個32歲的有婦之夫,開始了對19歲王映霞的瘋狂追求。

彼時的郁達夫早已是名譽文壇,接受新式教育的王映霞,本就對郁達夫的才華十分仰慕;當得知自己敬仰的作家,正在瘋狂追求自己時,王映霞無疑是心動的。

但是她也有顧慮:自幼成長在富貴之家的她,無法接受成為別人的妾室。

為了和郁達夫在一起,她特地提出要求:要郁達夫和孫荃失婚。

郁達夫到底是懂女人心的,這個年紀的王映霞,正是虛榮心爆棚的年紀,花前月下于她是窮酸作派,只有一擲千金才讓她心花怒放。

在郁達夫的頻頻花招中,王映霞最終繳械投降;所以兩人舉辦訂婚儀式時,孫荃還是郁達夫的妻子。

1928年的2月,當郁達夫如愿迎娶王映霞時,遠在北平的孫荃正躺在產床上痛苦[呻·吟]著。

這一天,她與郁達夫的第3個孩子出世。

得知郁達夫再娶的消息,孫荃曾以ㄙˇ抗爭;可這番對婚姻的捍衛,在郁達夫眼中卻是刁蠻撒潑,無理取鬧…為了圖個清凈,他甚至提出了失婚。

8年的情誼,說斷就斷!這是郁達夫的決絕。

可對于原配孫荃來說:她根本無法與郁達夫失婚,且不說一個離了婚的女子,將要飽受怎樣的爭議,兩人的失婚,對三個無辜的孩子,亦是致命的傷害。

在婆婆的調解下,孫荃最終含淚接受了丈夫的再娶。

但丈夫的這番行為,也讓夫妻感情,再也回不去了。

此后的孫荃獨自帶著3個孩子,在老家生活;而郁達夫與王映霞則定居杭州湖畔,過起了神仙眷侶的生活。

【帶王映霞回老家拜壽,婆婆的態度值得細品】

郁達夫與王映霞的婚姻最開始是甜蜜的,但隨著孩子們的陸續出生、家中經濟壓力增大;兩個人也因消費觀導致矛盾愈發頻繁。

有一年,郁達夫母親過七十歲大壽。

自認為是郁達夫正妻的王映霞,堅持回老家給婆婆拜壽。

按照規矩,先長后幼,先男后女;而郁達夫排行老三,他的妻子也是最后拜壽的人。

等郁達夫拜完起身,有趣的一幕出現了。

只見王映霞搶著上前,卻被在旁邊的孫荃,搶在了前面;等到孫荃起身后,王映霞再次上前,準備拜壽,結果正坐高堂的婆婆,卻立刻起身,宣布拜壽結束。

在這場鬧劇中不難發現:縱然王映霞與郁達夫舉行了盛大的婚禮,但在婆家人眼中,她依舊屬于不被認可的存在;與原配孫荃的一較高低,更是王映霞自作多情的把戲而已。

也是因為這件事,郁達夫與王映霞的感情矛盾,更加突出。

苦悶之際,郁達夫想起了賢惠溫和的原配孫荃。

有一日,趁著王映霞不在家,郁達夫取走家中一張五百元的存折,跑回老家看望原配。

這番舉動徹底激怒了王映霞;在她看來:郁達夫「回富陽與孫荃同居,是對我感情的倒退,比起嫖娼更不可原諒。」

可笑也可悲:在王映霞的眼中,身為原配的孫荃,竟然連外面的風塵女子都不如;可她有沒有想過:即便嫁給了郁達夫,原配孫荃仍舊是這個家的女主人,而身為「后來者」的自己,只是個不受待見的外妾。

那麼,跑回富陽老家的郁達夫,真和孫荃重歸于好了嗎?

孫荃賢惠寬厚,但并不代表:傷痕累累的她,能夠接納丈夫的「浪子回頭」。

郁達夫來到老家后,孫荃還是按照平時喜好,為丈夫做了可口的飯菜;就在郁達夫以為兩人破鏡重圓后,卻看到孫荃臥室門口貼了八個字「「臥室重地,閑人莫入」。

看到這幾個字,郁達夫才知道:一切都回不去了。

是啊,他親手弄丟了她,還如何能回得去呢!

1934年,為了修復與王映霞的關系,郁達夫不顧魯迅的勸阻,堅持回杭州買地蓋房子。他們為這宅院取名「風雨茅廬」,「茅廬」產權歸王映霞所有。而為了這「茅廬」,郁達夫不惜四處奔走,東挪西湊。誰知「茅廬」蓋成后,不僅是經濟上拮據不已,兩個人的婚姻也徹底走向破裂。

王映霞本就愛好社交,這也讓生性敏感的郁達夫,屢次懷疑王映霞的不忠;兩人鬧僵后,郁達夫甚至還登報批判妻子的「移情行為」;這番做法,也徹底毀掉了兩人婚姻,王映霞單方面刊登了「失婚啟事」,明確表示三個孩子「統歸郁君教養。」

就此,兩人13年的情誼,在這場不堪的家丑輿論中,有了徹底的終結!

反觀成為棄婦的孫荃,即便被郁達夫殘忍拋棄,她依舊告訴孩子們:「你們父親是個厲害的作家,他用筆為國家做貢獻!」

在孫荃的教育下,三個孩子雖被父親拋棄,卻始終沒有過任何怨恨;相反,他們懂事聰慧,皆學有所成。

1945年8月,郁達夫在蘇門答臘島保護愛國僑胞,被日軍秘密ㄕㄚ害。

原配孫荃得知噩耗后,瞬間淚流滿面。

她與他自20歲相識,而后獨自熬過漫長的20多年,這20多年的時光,消解了曾經的怨恨,也寬恕了命運的捉弄,可偏偏就在抗戰勝利的前夕,自己的丈夫卻倒下了。

此后每年農歷7月15,她會面向南方祈禱,希望丈夫魂歸故里。

念及種種情誼,這也是她能做的最后事情了。

又過了很久,歲月染上白霜。

在孫荃80歲大壽時,子女孫輩前來拜壽。

得知她與郁達夫的往事,小孫子曾這樣問她:「奶奶,你恨不恨爺爺?」

聽到這句話,孫荃有些恍惚,而后輕輕笑道:「我不恨你爺爺,他是個英雄。」

作為被拋棄多年的發妻,她是可以去恨的;可這些恨,何嘗不是因為愛呢!

在悠長的歲月中,那些造化弄人的緣分,瑣碎婚姻的糾葛,全都煙消云散了。

當往事散去,便不再執著愛恨,逐漸變模糊的記憶中,也因那回不去的種種,只剩下深深的懷念。

她素來是通透和善的女子,只是一場錯誤的相遇,誤了她的一生。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