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古代瓷枕又硬又硌人,為何古人還喜歡睡?專家:主要方便女子
2022/12/19

ADVERTISEMENT

對于快節奏生活的現代人來說,擁有一個良好的睡眠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為了讓人們能夠睡個好覺,無數商家出了各種高科技枕頭,硬的軟的,各種材質的。

但我們的老祖宗,那些古人睡覺最喜歡用的卻是瓷枕,他們睡著難道不難受嗎?其實是為了方便女子。

瓷枕的歷史

原始時期,古人類可就近隨便揀一塊石頭、一根木頭、一束柴草、一張獸皮,或用手臂彎曲墊于首下,作為睡覺時的枕物,這大概就是枕的雛形。

從考古發現來看,枕頭在各個時代發展出了各異的姿態,材質和形狀各不相同,主要可以分為硬枕和軟枕兩類。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瓷枕陪伴人們入睡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ADVERTISEMENT

陶瓷枕的最早燒制使用源于何時,目前尚沒有明確可尋的記載。

但河南安陽隋開皇15年張盛墓出土的明器中有長僅3.9厘米的瓷枕模型表明至少在隋代瓷枕已經開始使用。

唐代是陶瓷枕開始流行的時期,實物遺存不少。

唐詩中雖未見到關于「瓷枕」的記載,但提到「玉枕」處不下40余次。

唐代瓷器最著名者為越窯青瓷,有「如玉」之譽,而瓷枕清涼卻暑,亦有如玉之美,故可推測文獻中所謂「玉枕」者,有不少其實是瓷枕。

唐朝瓷枕的造型多為變體正方形,也有凹面枕和倒梯形枕,不少裝飾著具有詩情畫意的圖案,給人以感覺和視覺上的明快。

到了唐代起,方形枕的造型發生重大變化,將六面體的棱角磨圓,枕面的弧度加大,從而導致圓形枕的產生。

ADVERTISEMENT

五代及宋、遼、金、元時期,陶瓷枕繼續流行,燒制范圍也有所擴大,北方、南方的幾大窯口均燒制陶瓷枕,枕的大小、造型出現了多樣化的結果。

種類有長方形、正方形、動物形、人物形等,還有雙面枕。

枕的裝飾技法和紋樣變化多端,多種釉色的使用空前繁榮。

詩文枕、書畫枕、鏤空枕是這一時期最明顯的特征。

從北宋時起,人們開始在枕上作詩文和書畫,通過枕這一載體抒發情懷和對美好生活的愿望。

陶瓷枕上的題字,既有前人的名詩妙句,又有民間流傳的俚言曲子,短者一二字,長者上百字。

而描寫瓷枕這一現象在宋代詩詞中也有反映,如歐陽修《玉樓春》、林季仲《選冠子》里都描寫枕上花紋有云垂連山之象,顯然是畫有山水的瓷枕了。

兩宋及金元時期,瓷枕產地遍及全國,可謂繁盛,形制和裝飾手段也最豐富。

ADVERTISEMENT

金、元時的陶瓷枕也基本上繼承了宋代風格。造型仍以長方形為主,還有如意頭形、動物形、人物形等。裝飾上,詩文、景畫、戲劇等題材增多,但其他紋樣走向簡化。

明、清及以后,雖然有的人也會喜歡睡陶瓷枕,但畢竟不像唐宋時期那樣流行了,總體上來說是走向衰落了的。

那時滿族人不用梳很繁復的頭髮,每天梳理也不麻煩,所以更愛睡絲質枕頭或者布枕。

雖然瓷枕制作不再流行,但據丁文江《漫游散記》記載,他1911年5月在廣東旅次,尚可見客店中「放著一小瓷枕頭」。

可知一直到清朝末年,瓷枕還是被人日常使用的。

這麼一梳理瓷枕的歷史,我們會很驚訝的發現,這種硬邦邦的枕頭居然流行了一千多年。

這樣的瓷枕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

瓷枕的功能

ADVERTISEMENT

瓷枕的裝飾雖然到后來看起來讓人覺得眼花繚亂,儼然像是工藝精美的裝飾品。

但是瓷枕,既然名叫「枕」,那麼它的主體功能肯定是作為寢具。

然而在20世紀之前,用慣了布料軟枕的人們多以為唐宋時代的瓷枕是殉葬之物。

直到20世紀20年代,北宋鉅鹿故城一批房室炕上的瓷枕出土,有的底部還有「新婿」之類的墨書,顯然屬于奩妝品,這時候人們才確信那些硬梆梆冷冰冰的瓷枕不是什麼明器,而是宋代人床榻上的寢具。

這一觀念的轉變,有利于從總體上廓清對瓷枕的認識。

在出土的大量磁州窯瓷枕上,有不少墨書詩文直接點明了瓷枕的妙用,最突出的一項是消暑納涼。

在有空調、冰箱、電風扇的現代人看來,沒有通電的古代要度過炎炎夏日簡直是難以想象。

其實古人度夏也有妙招,其中之一就是這個「瓷枕」

ADVERTISEMENT

因為隋、唐、宋時代是我國比較炎熱的時期,所以在這時候開始出現瓷枕絕非是一個巧合。

夏日炎炎,酷暑難耐,但如果能以瓷枕就寢,即使是在白天烈日當頭的正午睡覺,也能夠解暑入夢。

因為瓷枕的枕面有釉,所以具有清涼、去熱的物理性能,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覺來就會非常地涼快。

從很多唐宋的詩中我們都可以得知當時瓷枕應適用于夏季,由于它的材質的優越性以及氣候的影響使得宋代瓷枕被用于就寢。

如宋代磁州窯的五彩綬帶鳥紋枕,其造型為長方形,但枕的前壁微有內凹,這種造型上的微小變化正符合人的頸部的舒適程度。

同時在枕面和枕壁上進行了紋樣的裝飾,在整體黃綠的背景下,一只綬帶鳥在展翅飛翔,紅花綠葉圍繞在旁邊,整個瓷就以它比較嚴謹的造型和吉祥的裝飾圖案表現出極其濃郁的民間氣息。

ADVERTISEMENT

古人用瓷枕是為了消暑納涼,更是為了方便女子。

中國的古代,頭髮不管是對男子還是女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男女都不會輕易剪頭髮,女子頭髮就會很長,如果每天梳頭,做發髻,相當的費時費力,所以午睡時女子便睡瓷枕。

瓷枕高,而且墊在頸部,完全不會影響到頭髮,可以保持住發髻不散亂,睡瓷枕自然可以為女子固定發髻提供方便。

前面說到瓷枕在有唐一代大為流行,宋朝時也風靡一時,那是因為唐宋時期的女子頭上都盤著高高的發髻,尤其是唐、五代以來女性以高髻為美,如意頭形的「山枕」

ADVERTISEMENT

就更適合女子使用了。

如果在這時候能夠頭墊著瓷枕,就可借著瓷枕的涼意消暑了。

甚至就在幾十年前,東莞地區依然有人使用這種瓷枕,結婚后的婦女梳發髻,往往一個月才梳一次,只有睡瓷枕才能保住頭髮不亂。

這種傳統流傳了很久。

唐代的瓷枕比較小,「長度多在10到20厘米左右,以11到15厘米的較為常見。其高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這種尺寸用來墊在頭下似乎不太適合。

對此研究者認為,「這種體積嬌小的唐代瓷枕的出現,與唐代人梳理成高大膨脹的發髻有關……將枕墊在頸部以上靠近頭的根部,這樣發髻就不用與陶枕直接接觸。」

所以,瓷枕的一大重要的功能,就是為了讓女子的髮型能夠保持,瓷枕一般都會做得比較高,這樣才能夠枕在頸部睡下去的時候,頭部不至于觸到床板,從而弄亂髮型。

ADVERTISEMENT

雖然可能會不太舒適,但是確實非常方便女子的。

大概是因為光枕頸部,使頭懸空太累,為了使用舒適,之后瓷枕的形制有了較大的改變。宋代瓷枕逐漸變大,枕面最長的達40厘米。

此時的瓷枕多見如意頭形枕,當時又稱「山枕」,枕面下低上高,輪廓下闊上尖且成花口狀起伏,面如碗底,睡于其上一來可以消暑,二來能保持髮型不亂,一舉兩得,足以讓懸空腦袋的唐人羨慕了。

此外,為了維持髮型不亂,也是 為了保持美麗的姿態,五代兩宋的女性常常是側臥,她們枕著瓷枕時也是側臥,這些都能在五代兩宋的詞中能找到相關的描寫。

ADVERTISEMENT

而正是因為側臥,所以初醒的美人兒臉頰上印著瓷枕上的紋路,此番旖旎情景被文人寫進詞里:「春深花簇小樓台,風飄錦繡開。新睡覺,步香階,山枕印紅腮。鬢亂墜金釵,語檀偎。臨行執手重重囑,幾千回。」

「山枕印紅腮」寫盡了女子腮邊睡:痕之風流婉轉,刻畫花藝是制作瓷枕的主要裝飾手法之一,女子側臥是很可能把瓷枕上的紋飾印到臉上的。

不過,雖然古人甚愛瓷枕,但是也不是一年四季都用的,瓷枕清涼的質感在天氣轉涼后很明顯不會受寵。

對于這點可以借作用類似的石枕作為依據:唐人錢起《白石枕》詩前有一篇短序:「 ……琢磨將成,炎暑已謝。俗曰:猶班女之扇,可退也……」好不容易快做好一枚石枕了,結果夏天已過,派不上用場了。

另外從眾多古畫的內容來看,在描繪冬季家宅的畫中,也不見瓷枕的身影。

ADVERTISEMENT

不過隨著時代變遷,明清時期已經有人不能理解前人睡瓷枕的習慣了,清曹廷棟在老老恒言》中覺著睡瓷枕太冷。

可見,睡瓷枕的習慣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有的人喜歡它清涼解暑,有的人抱怨它凍得人腦仁兒疼。

而且,在古人的認識中,睡覺涼快是可以養生的,而瓷枕正好具備這個功能。

比如,最會享受生活的李漁就和曹廷棟反著來,他在《閑情偶寄》里專門介紹「如何午睡才舒服」,他認為睡覺一要靜、二要涼。

靜就是睡覺的時候不能吵鬧,眼前不能有人在動,耳邊也不能有聲音,所謂眼睛和耳朵都要睡著。

涼則是讓睡覺的時候靈魂也安睡,李漁認為如果睡覺只睡身而不睡魂,則是養生的大忌,所以要涼下來,必須睡瓷枕才好

就要涼絲絲的才適合入睡,古代養生理論認為「頭為陽,惡熱」

ADVERTISEMENT

,睡覺時溫度過高反而不好。

作為寢具,瓷枕除了消暑納涼、方便女子的妙用外,還有許多衍生用處,其中一個就是作「警枕」。

一說到「警枕」,最有名的典故當屬「溫公警枕」。

此事雖不見于正史記載,但協助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的范祖禹在他的《司馬溫公布衾銘記》中說溫公「又以圓木為警枕,小睡則枕轉而覺,乃起讀書」想來是可靠的。

此后,《困學紀聞》、《山堂肆考》、《錦繡萬花谷》等類書皆一一收入,最后還進入了我國著名的傳統蒙學讀物《龍文鞭影》。

當然,警枕的最早發明權不屬于司馬光,先秦典籍《禮記·少儀》篇中就有「潁」(鄭玄注日:警枕也)的記載,東漢末年的蔡邕還寫了《警枕銘》。

古代的警枕是最初木質的,如《資治通鑒·后梁均王貞明五年》講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繆勤于軍政,夜里睡覺不敢睡得太熟,就用一段滾圓的木頭做枕頭,就成了「警枕」

ADVERTISEMENT

這一類用來小憩、提醒自己不能貪睡的枕頭,還常常題寫或刻有警句名言。

如河南禹縣扒村窯遺址出土的一件白地黑花瓷盤上有一首五言詩:「白日等(莫)閑過,青春不再來。窗前勤學早,馬上錦衣回。」該詩規勸孩童青春易過,時光不再,只有勤奮苦讀,才能換得功名前程。

河北邯鄲市博物館藏一件元代長方形白地黑花枕,枕面墨書七言詩一首,此首民俗詩為父母叮囑遠行孩子在外注意安全,遇到橋的時候要下馬走過去,不要騎在馬上以免發生意外;如果能走路就不要坐船,水中風浪大,太危險……

一字一句細細的叮囑,讀起來讓人深刻感受到兒行千里母擔憂。

另外,古代的瓷枕還擔當著祈福辟邪的重任。

ADVERTISEMENT

《唐書·五行志》中記載:「韋后姊七姨嫁將軍馮太和,為豹頭枕以辟邪,白澤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

在動蕩不安的時代,河北等地的普通工匠依舊通過制作瓷枕將祝福傳遞給千家萬戶——祝愿枕著瓷枕的人平安 、樂觀 、多子 、富貴。

此外,瓷枕還有儲物功能。

瓷枕是中空的,以前的人會把珍貴的東西放置在枕頭里,把枕頭當作儲盒使用。

《越絕書·越絕外傳枕中》記載:「以丹書帛,置之枕中,以為邦寶。」舊時人們往往 把契證、零錢 、記事本等物件放入瓷枕,一旦發生火災,拿起枕頭就跑。

古代文化之妙

僅僅是一個枕頭,就能夠從實用和美觀方面以及精神教化方面衍生出如此多的深意。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去探究和學習,了解更多古人的智慧。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