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古代打仗可以叫「東征、西征、南征」,為何向北征卻稱「北伐」
2022/12/09

ADVERTISEMENT

說起北伐,相信大家第一想到的便是戰爭。

北邊蒼涼而廣闊,頂著皚皚大雪的戰士們在刀光劍影中互相廝殺,鑼鼓聲和吶喊聲響徹了整片被鮮血染紅的戰場……

北伐也成為了許多詩人靈感的題材。 有「北伐聲中起誓師」的浩大聲勢,有「盛事何由觀北伐」的感慨,有「周王方北伐」的焦慮。

歷史上的北伐也多不勝數,譬如東晉祖逖為回歸故土而北伐,三國時期諸葛亮為對抗曹魏的力量而五次北伐,宋代名將岳飛為收復失地而北伐等等。

在眾多史料中,

ADVERTISEMENT

我們有北伐,而不見東伐、西伐和南伐,取而代之的卻是「征」。

「征」與「伐」的區別

「征」字,從甲骨文演化而來,左邊的部首雙人旁代表行走的道路,右邊原意為人向前走的意思,慢慢演變成遠征。

單從字的讀音和構造上看, 「征」字攻擊性較弱,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意味。《孟子》里有記載道:征者,上伐下也。

換成現代通俗的說法,假若我是領導,我的下屬們不聽指揮,他們工作懈怠甚至瀆職,我的身份是有權利對犯錯的下屬進行處置。

而「伐」字,其字體結構就有很強的攻擊性,在甲骨文中原意是右邊有武器含義的「戈」正架在左邊部首的「人」,也就是砍頭。后被用作征伐,戰爭。

ADVERTISEMENT

就連跟「伐」字組成的成語,大多也是散發著寒意。比如「口誅筆伐」、「殺伐決斷」、「矜功自伐」等等。 「伐」字,渾身上下有著揮之不散的血腥味,并且能感受到一種無人能擋的決心。

總體來說,「征」與「伐」相比,缺少了視死如歸的氣勢,在戰事上所付出的努力會稍微少些,并且成功的機率也會高些。 歷史上打仗叫「東征、西征、南征」。可為何向北卻稱「北伐」?

2、「征」與「伐」的禮儀

或許有人會問,戰爭還有什麼禮儀可言,不就是兩方士兵揮劍扛槍,血濺沙場嗎?難不成打架之前還兄弟友恭,說一句「我準備揮劍了哦,請接招」的蠢話嗎?

當然不是這樣。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是禮儀之邦 。這樣的禮儀不僅體現在對客人上面,對待敵人也如此,春秋時期的戰爭禮最為典型。

ADVERTISEMENT

比如,出兵之前對方使者會過來問出兵的理由,若不接受則有權勸退出兵者;兩國交戰,不殺使者;如果對方國家的領導者去世,也不能出兵討伐,否則會違背「師不伐喪」的原則……

像這樣的禮儀在史料上記載很多,對于能以禮待之的討伐方,我們可謂之為「征」。

這里的「征」有征得同意的含義。

打個比方,若A對B發起戰爭,文書上用「征」表述,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給你面子,我是去征服你的,你同意我征服你的條件,愿意投降,我放過你;若執意要打,那我只能繼續征討了。 而「伐」字則沒那麼友好了,它身上都帶著刺。

ADVERTISEMENT

歷史上的多次北伐,哪個不是聲勢浩大,不留對方一點情面,殺紅了眼就對了。

用「伐」者,對要討伐的對象滿懷怨恨,準備完畢則直搗黃龍,無需經過繁瑣的戰爭禮儀。

北伐的對象多是外來入侵者以及深惡痛絕的背叛者,只有「伐」字才能酣暢淋漓地體現出不僅要戰勝還要置對方于死地的決心。

「征」與「伐」含義雖同為戰爭,可中間隔著的學問,可是經過悠久的歷史沉淀,以及人們對戰爭的多次重新定義而形成的。 戰爭也有禮儀,無非是不希望戰爭的初衷演變成一件血腥的惡劣事件。

東西南北的征伐之辨

古詩中有關「征」和「伐」的引用如出一轍。

ADVERTISEMENT

譬如陸游的「北伐西征盡圣謨」,李商隱的「北伐將誰使,南征決此辰」,還有蘇軾的「東征徐虜闞虓虎,北伐犬戎隨指嗾」……

東征、西征、南征、北伐,從古至今似乎成了約定俗成的組合,而很少有地方出現北征,或者東伐、西伐和南伐。

這得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說起。

關于中國古代的南北之分,有以秦嶺-淮河為分界線的,也有以長江為分界線的,但是這些區分并不影響幾千年來歷代都城的選址分布。

八大歷代都城中,其中只有南京和杭州位于南方,而其他六個皆位于北方。北方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中心,而南方則是眾多朝廷命官被流放的首選之地。

可想而知,北方是重要的軍事中心,而南方,不過是依附于北方的「南蠻之地」罷了。

ADVERTISEMENT

所以,若是在內部斗爭中 ,北方派兵對其他地方進行討伐,自然是征服而不是降服,用「征」代表戰爭貌似有一定的道理。

在古代,北邊勢力逐漸強大的匈奴人多次向南侵犯,導致民不聊生。他們是游牧民族,以草原部落為主。匈奴族人從小就在一個崇尚武力的氛圍里成長,其培養的軍事力量不可小覷。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歷史上對抗匈奴的將軍數不勝數,比如蒙恬、岳飛、李廣等。 面對北邊外族的入侵,古人用「北伐」更為體現他們保家衛國的決心,以及對入侵者的痛恨。

古代歷史上,來自北方的威脅可不僅匈奴。明朝的開朝大將徐達就曾將北方的蒙古人趕回去大漠,而南朝名將陳慶之曾攻打過來自北方的鮮卑族。

若把「北伐」說成「北征」,且不說不符合「征者,上伐下也」

ADVERTISEMENT

的特性,在氣勢上也稍弱了些。試想下,在將領對自己的士兵高喊出「北征凱旋」之時,將士們的士氣自然也沒有「北伐凱旋」那樣高漲。

在面對外來入侵者,「伐」字更有力量。而古代歷史上大多的外族入侵者都來自北方,故而與他們的戰爭統稱為「北伐」合乎情理。

結語

雖然「征」與「伐」作用的對象不同,使用范圍不一,攻擊力量有別,但是,它們都具有一定的傷害性。

我們不能因為北伐而忽視南征,也不能因為北伐而輕視東西征。 只要涉及戰爭,就免不了勞民傷財與生靈涂炭,「征」「伐」皆傷。

ADVERTISEMENT